國際間各作業單位近五年來之颱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平均值約為150公里,顯示出颱風預報技術仍有其極限。而由近㐰年中央氣象局颱風警報期間24小時路徑預測誤差統計資料顯示,1970年代誤差為180公里、1980年代誤差為175公里、1990年代誤差為164公里。而以最近3年氣象局之24小時路徑預測誤差來看2001年誤差為147公里、2002年誤差為140公里、2003年誤差為127公里,可以看出氣象局之颱風預報誤差是在逐漸減小之中。
颱風造成之災害
颱風侵襲期間常見的災害有暴雨、暴風、洪水、暴潮、焚風、鹽風、巨浪、海水倒灌、山崩、坍方、土石流、病蟲害、疾病等。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985至2001年間因颱風所造成之災害損失年平均約為新台幣145億元。
颱風侵台路徑類別
北半球颱風移動路徑一般以偏西、西北西、北及東北居多,不過偶而也會有不規則路徑發生(如民國85年韋恩颱風)。從1897年至1996年間侵襲台灣地區的路徑,經統計分析可歸併為九類。
颱風發生之季節及頻率
在西北太平洋地區,全年平均約有27個颱風發生,通常以7月至9月最多,這些颱風並非都會侵襲台灣地區,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年平均有3-4次颱風侵襲台灣地區,而最早出現在4月下旬,最晚則在11月下旬;其中以月份的次數最多,7月和9月次之,因此每年的7~9月可稱為台灣地區的颱風季。
颱風的名字
颱風之名字一世紀以來遭逢多次變革,依照世界氣象組織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公元2000年1月1日起,將當時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並增加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個,由太平洋西部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此名稱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特定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字,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目前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其意義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名詞。
颱風警報之發佈標準
1.海上颱風警報:
預測颱風之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或金門、馬祖100公里以內海域時之前24小時,應即發布各該海域海上颱風警報,以後每隔三小時發布一次,必要時得加發之。
2.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預測颱風之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或金門、馬祖陸上之前18小時,應即發布各該地區陸上颱風警報,以後每隔三小時發布一次,必要時得加發之。
3.解除颱風警報:
颱風之七級風暴風範圍離開台灣或金門、馬祖陸上時,應即解除陸上颱風警報;七級風暴風範圍離開台灣或金門、馬祖近海時,應即解除海上颱風警報。颱風轉向或消滅時,得直接解除颱風警報。
颱風強度之劃分標準
颱風之強度是以近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速為準,劃分為三級:
颱風強度 近 中 心 最 大 風 速
每時公里 每秒公尺 每時浬
輕度颱風 62-117 17.20-32.60 34-63
中度颱風 118-183 32.70-50.90 64-99
強烈颱風 184以上 51.00以上 100以上
颱風生成之有利條件
1.海水面溫度高於26℃。
2.介於南、北緯5至20度間的洋面。
3.高低對流層風速不可相差太大(即垂直風切要小)。
4.低對流層輻合,高對流層輻散。
颱風生成的源地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氣旋(低氣壓),但並非是我們這個地方獨有的天氣現象,也非所有的熱帶洋面上均會發生此種天氣系統。資料顯示,發生颱風的海域有七區即:(一)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二)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及墨西哥灣,(三)北印度洋、阿拉伯海及孟加拉灣,(四)北太平洋東部,(五)南印度洋,(六)南太平洋西部和(七)澳洲北方海域。
上述地區發生的熱帶氣旋,雖同為一種的天氣系統,但各地的稱呼則有不同:發生於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者稱為颱風(Typhoon);在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者稱為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上稱為氣旋(Cyclone);菲律賓人則稱颱風為碧瑤(Baguio);澳大利亞土著稱颱風為威烈威烈(Willy-Willy),不過今日皆以熱帶氣旋稱之。
溫室效應所產生的氣候變化
本世紀結束時,溫室效應氣體可能倍增,全球平均溫度至少升高攝氏兩度,將是地球近一百五十萬年來最熱的時期。最糟的狀況是世界上許多地區的氣候完全 改變,導致全球糧食供應不足,現有的社會體系普遍瓦解,造成大規模移民和資源爭奪衝突,部分地區變得不適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