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次人工造雨

民國41年4月9日,台灣人造雨研究所開始以燃燒碘化銀液浸泡過之木炭或以氣球攜帶乾冰升空,實施第一次台灣人工造雨。此項業務自此開始經常性的造雨工作。

近十年(1991~2000年)四月份各地絕對最高氣溫

近十年(1991~2000年)四月份各地絕對最高氣溫:

台北:87年4月24日,35.6°C

台中:80年4月18日,34.4°C

台南:83年4月28日,35.3°C

台東:87年4月24日,36.5°C

大武:83年4月25日,37.6°C

恆春:83年4月24日,35.8°C

中國水荒嚴重 灌溉及飲用水都有影響

中國大陸正遭受到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荒問題,導致900萬人面臨缺乏飲用水的窘境,其中有十一座水庫的水量因下降到最低線而無法流入附近的農田,尤其以海南省影響最大。

自從去年秋天以來,大陸一直沒有出現可以帶來大量雨量的颶風,讓許多河流與水庫的水都已乾涸,農田也缺少灌溉的水源而荒蕪,許多地區的春季耕種都響起了警報。

廣東可能連續第4年乾旱

廣東省水文局公佈的最新水情顯示,3月中旬廣東南部全流域平均降雨22.5公釐,比常年同期平均減少二成多。

其中,北江流域平均降雨12.3公釐、西江流域平均降雨13.3公釐、東江流域平均降雨22.3松釐、韓江流域平均降雨28.5公釐、粵西諸流域28.5公釐,上述各流域3月中旬平均降雨不僅比多年同期對比大幅度減少,而且比3月上旬明顯減少。

執導說,降雨持續減少導致廣東省的江河湖庫水量再度遞減。全省最重要的四大流域北、西江、東江、韓江,平均流量比多年同期分別減少五成九、五成七、五成二和四成。

目前,全省30座主要大型水庫僅有可用水量34.4億立方公尺,每旬平均減少2.03億立方公尺;全省6千多座中小型水庫也呈現相應的減少幅度;而且還呈現乾涸數量繼續增加的旱象。

中國水利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從2002年月初出現的乾旱,已經在廣東南部地區持續3年,專家表示,3年連旱很有可能進入今年連續第4年乾旱。

去年廣東乾旱超過50年來最嚴重的旱情,乾旱使得水資源危機伴隨著鹹潮、赤潮等災害出現。

春天孩子面,早春出海,勿〞釣〞以輕心

春天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好天氣,也是船釣最理想的時候,只要選對釣場海流又穩定,經常都會有好成績;但是春天也是一年中天氣最不穩定的時候,不僅海面上時有濃霧,外海的天候更是瞬息萬變,對海釣者具有相當大的安全上的威脅,歷年來,在春天曾發生過多起海釣的意外事件,因此,早春出海船釣萬勿掉以輕心。

以下是資深釣友的寶貴經驗:

一、安排海釣活動前,務必注意漁業氣象預報,若將有鋒面接近海上天氣可能轉壞,則避免出海;最好出門前與船長電話連繫,確定天氣許可再動身。而除非天氣預報未來數天都是連續晴朗的好天氣,否則避免乘船跑遠途。

二、雖然目前絕大多數的海釣船都有雷達和衛星導航設備,但當海上起霧時,不論船隻行進或泊錨垂釣,都務必特別小心;尤其海上籠罩著濃霧視線不明時,切勿在港口或航道附近泊錨垂釣,以免遭路過的船隻撞及。

三、垂釣時宜穿著救生衣;救生衣最好自備,口袋內放一枚哨子。

四、垂釣時若天氣突然有變壞跡象時,應立即收竿請船長起錨返航。

五、上船前夕宜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肚子要吃飽,否則很容易暈船。浪大暈船想吐時,務必扶緊船舷,旁邊釣友抓緊其腰帶,以免失足落海。

六、春天日、夜溫差大,晚間出海宜備足禦寒衣物。

七、釣獲大型沙魚之類利齒的大魚時,應提防被特咬傷。

氣象史上第一件國賠案

民國83年5月3日彰化下雨327.5毫米,導致「移民八圳」的水位不斷急遽上升,到22時20分,河水就沖潰堤岸淹沒黃鐵城,許永昌不同姓的胞兄弟的養殖鰻魚池最高法院10年後判決,彰化縣府未及時打開大圳閘門排洪而導致鰻魚池淹沒,損失慘重,獲國賠1千206萬元。

水中失溫速度,空氣中的25倍

94年2月27日在富貴角西北方沈沒的海龍001號船員雖然都穿著救生衣,卻難逃死亡命運,專家指出,海水的導熱率是空氣的廿五倍,人落水後,在水裡失溫速度是空氣中的廿五倍,冬天落水往往因迅速失溫昏迷後溺斃。

海龍001號船長邱文凱27日上午十點多發現船艙進水後曾呼救,船上大陸漁工也都穿上救生衣逃生;空勤總隊直升機在獲報後約半小時就趕抵現場,卻只救回一名大陸漁工。

基隆潛水訓練中心總教練尹德成,舉他前天帶著五名消防特搜人員到北部海域訓練為例,他自已穿著厚五公厘的防寒衣,年輕力壯的消防特搜人員穿著厚三公厘的防寒衣,潛水四十分鐘,上岸後冷得直發抖,連忙喝薑湯取暖。

穿了防寒衣且體能狀況極佳的特搜人員,都耐不住十六度的海水,何況是一般人。因此,船難時不是只有救生衣就好了,像商船或客船都會準備足夠乘客或船員搭的救生筏或救生艇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要避免浸泡在水中。

氣象史上的司法案件

(1)1952年11月13日冬颱「貝絲」侵襲恆春半島,使南部地區造成嚴重災害,死亡163人,因前台灣省氣象所(現中央氣象局)未按颱風警報程序發布警報,導致災民不滿,當時的氣象所長及預報科長移送法辦,此為我氣象史上第一宗氣象官司,所幸兩位氣象人員最後均判無罪。

(2)1963年9月10日「葛樂禮」颱風侵台,中央氣象局預報此颱風不會侵台,並在媒體上:「請大家安心睡覺」,結果颱風轉向登陸基隆港,造成災害,氣象局長鄭子政移送法辦,1964年9月4日在台北地方法院開庭,局長因此颱風下台。

(3)2002年12月21日復興航空ATR72型貨機,由台北飛香港經馬公上空,遇嚴重積冰,因而失事墜毀,經調查該日台灣往來日本、港澳航路天氣都不穩定,香港及琉球飛航服務單位不斷發出惡劣天氣警告,但民航局氣象中心值班人員,從前一天到空難發生後長達12小時都沒有發出惡劣天氣報告的警報,現仍在司法單位調查中。

如何預防與處理高山症?

Q:要到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或地區要如何預防高山症呢?

預防方法:在2000到2500公尺處待一個晚上,隔天再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的目的地。

Q:一天內必須抵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或地區該怎麼預防高山症呢?

預防方法:使用丹木斯等藥物,須由醫師開立。

Q:在高山或高地出現嘔吐、走路無法一直線等中度高山症症狀該怎麼辦呢?

預防方法:應立刻停止上升高度,同時評估往較低海拔移動的可行性。

Q:在高山或高地出現意識昏迷等嚴重腦水腫的高山症該如何處理?

處理辦法:往較低海拔移動、給予氧氣、使用加壓袋增加壓力。

何謂高山症?

高山症是因為人類到了海拔較高地區,大氣壓力降低、氧氣稀薄,出現頭痛、頭暈、咳嗽、嘔吐等症狀,由於症狀與感冒類似,兩年前一名大學生在兩千六百公尺的山區出現高山肺水腫症狀時,誤以為是感冒,連吃八包感冒藥無法痊癒,引發高山腦水腫。

國人常誤以為要到三千公尺以上高山才會發生高山症。高山症其實很普遍,國際醫學期刊「胸腔」登載的研究指出,有五十二人在海拔一千四百公尺到兩千四百公尺高度活動,就出現高山肺水腫,另外一個國外研究也發現,海拔兩千七百五十公尺有人發生致命的高山腦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