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補嘴坑

立冬談冬令進補

在古代,「立冬」這一天是十分被重視的節日,皇帝要齋戒沐浴,率文武百官到 城北主持迎冬大典,回朝後即刻頒令「賞死事、恤孤貧」以示體恤天下蒼生之意。這天就是「立冬」。

冬天,北半球日照少,會削弱 人的抵抗力,因為陽光會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穩定和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沒有陽光的充分刺激下,人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反應能力變遲鈍,人會感到困 頓、抑鬱、萎靡不振。所以在北歐國家,冬天在許多公共場所都是晝夜燈火通明,主要就是用燈光彌補陽光的不足。

中國人在「立 冬」這天是要進補的,台灣也不例外,有立冬進補之意,其意是指人們一年來工作辛勞,體力耗損需吃些營養補品,如麻油雞、四物仔、十全大補…等以恢復元氣, 藉此補品來抵擋寒冷的冬天。據說怕冷之人,在立冬這天進補最為有效,會比較不怕冷。所以俗語說:「冬有一病、春有一印、秋涼又來翻一番」。意思是說冬天容 易犯的毛病,到了春天還會再犯,所以許多季節性的疾病,要到另一個季節中才會有較好的醫療效果,主要是在氣溫、氣壓及空氣中的濕度變化有顯著的不同。所以 在冬天人的食慾比夏天好。主要也是進用食物的熱量來抵禦寒冷的冬天。

民以食為天,在台灣的冬天,雖沒有歐洲、中國大陸的攝氏 零下二十至三十度這麼冷,但有時氣溫也會降到攝氏十度以下,此刻火鍋是最暢銷的食物,藉由天寒為由進補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句諺語這麼說:「立冬補嘴 坑」,補嘴坑這三個字形容現代人是貼切。因為現在每個人的營養都過剩,各種瘦身行業大發利市。冬令再進補小心又補過了頭。其實只要平日營養均衡,加上適度 的運動,保持身體的健康,冬天也是可以過得很溫暖的。

氣候與十二星座

一談到星座,很多人就很有興趣,尤其是時下年青人對星座影響人的個性、命運,不僅十分相信,更可以朗朗上 口說出各個星座的特質與特色,因此不論報章雜誌,或是電視媒體均有很大篇幅的星座版面,電視節目中談星座及運勢的收視還都居高不下,可見十二星座的命理在 我們日常生活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不管您是屬於那一個星座,主要想知道的不外乎就是事業、婚姻、健康及個性,但鮮少人瞭解這十二星座到底是怎麼來 的,對我們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人類古文化至今還留在地球上的有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羅得島上的太陽神巨象,以及埃 及亞歷山大城附近法羅斯島上的燈塔,這些已有五千年古藝術品的遺址,目前已成為有名的觀光勝地,而在宇宙之間流傳至今的就是與十二星座有關的黃道帶,它隨 著這些有型的古蹟,並帶著許多迷信的思維也流傳至今。

從盤古開天到地球上有人類開始,人們就對浩瀚的宇宙產生興趣,尤其是對 能滋養地球大地萬物的太陽崇拜有加,所以敬稱它為太陽神,從此以後便目不轉睛的長期觀察它,不斷地勾勒出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位置。結果發現太陽在移動(現代 科技證明是地球在自轉),而且有不同的位置,其中竟有四個點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根據考證,約在公元5500年前(人類發明 文字約3000年左右)人類腦海中的第一位神就是太陽,因為它每天固定由東方上升,西方落下,當時人們為了要敬拜它,所以必須知道它的位置,因此人類首次 命名雙子、寶女(處女)、人馬和雙魚四個星座,分別代表太陽的四個上述的位置與天空中星星關係位置的特點。雙子指的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被視為太陽的子 女,人類的祖先是延續生命的泉源,所以用雙子星座代表春天。女人是生命的象徵,以女人命名的寶女(處女)座,代表夏天的到來。秋天的星座則是人馬座,指的 是射日的獵人,象徵滋生萬物的太陽即將消退。當太陽遠離地球(此刻太陽移到南半球)走向黑暗時,象徵陰間水患的化身,所以雙魚變成冬天的星座名了。

3000 年後,古天文學家發現,上述春、夏、秋、冬這四個點的位置,與原來正確的星座位置偏差很大,這就是現代天文學家所稱的「歲差」現象。於是,這些天文學家又 引入四個星座,分別取名為金牛、獅子、天蠍與寶瓶,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金牛是古代東方寺廟的飾物,是男性能力的象徵有活力,所以代表春天。獅子 象徵威嚴,表示夏天太陽最高。天蠍在完成傳宗接代後便自殺身亡,表示秋天太陽消退。寶瓶和雙魚一樣代表冬天。

在公元1000 多年前古天文學家又提創意,乾脆讓太陽在天上所運行的時間及月份,與星座的數目相同,使每個月都有一個星座對應,於是又增加四個星座。白羊座表示春天、巨 蟹座表示夏天、天秤座表示秋天、摩羯座表示冬天。由於古時候沒有日曆,就利用此十二星座來辨別太陽的位置及氣候的變化,於是這十二個星座跟隨太陽的軌道 (黃道)在天空以360度的圓周在運行,這就是天文上所稱的黃道帶,十二星座便稱為黃道星座,這也就是現在星座專家為人們推算命理的十二星座的由來。

喜 歡觀星算命的朋友,您不妨仔細的想想,十二星座代表十二個月,可是每個星座並不是從每個月的1日至30日,譬如雙魚座是2月19日至3月30日,依此類 推。但您知道為什麼這些星座的起算日子不是從每個月的1日至30日呢?而都是在19至21日之間開始,其實這與氣候有關。因為星座的算法是依據太陽的位 置,而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也是依據太陽的位置變化而定訂的,二十四節氣就是敘述全年各月份氣候的變化,及太空宇宙中運行的位置,因此定了一些名稱,二十四節 氣的名稱分別為:

立春(2月4或5日),雨水、驚蟄、春分(3月20或21日),清明、穀雨。

立夏(5月5或6日),小滿、 芒種、夏至(6月21或22日),小暑、大暑。

立秋(8月7或8日),處暑、白霧、秋分(9月23或24日),寒露、霜降。

立 冬(11月7或8日),小雨、大雪、冬至(12月21或22日),小寒、大寒。

而各個節氣的日期是固定的,許多人誤認為二十四節氣是陰曆其 實是錯誤的。

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白天和晚上的時間一樣長,台灣一句俗語說:「春分和秋分日夜對分」,表示太陽的位置在赤道 的位置,地球上無論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照射的時間都一樣。氣候學家定以每五日為一候,而每三候剛好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時間相當,而最早只有春 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可見古今中外對太陽的位置變化與氣候的更迭有一定的影響及相關性。

現代天文學家測出,當太陽 移動黃經15度,便是一個節氣,每移動黃經30度,便有一個星座與它對應。可見十二星座在早期並不能用肉眼看的到的星座,現在科技進步,可用天文望遠鏡在 浩瀚無際的天空中看星星,同時結合了某些星星的基準點圈定那一片天空星星的形狀。而現在有人用十二星座去推測一個人的個性、命運、事業…等,是否能取信於 人還有待商榷,不過星座最早是用來推測天氣變化是可以確定的。

天氣異常、氣候異常的標準在 那裡

當某個地方氣溫突然很高,或很底,或是某個地方下了豪大雨…等,您就可以看到媒體報導說:「天氣異常」或 「氣候異常」,那這兩個氣象名詞到底有沒有標準?還是任憑使用者隨口說?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規定,對「天氣異常」或「氣候異 常」的標準,提出兩個定量的判斷標準:

一、 氣候的距平值達到氣候標準差的二倍以上時,此時不論這種天氣在最近幾年是否曾出現過。

二、 根據過去三十年以上的氣候資料中,未曾出現過的天氣現象,此時不一定要氣候或天氣的距平值超過標差的兩倍。

但一些發展中的 國家其氣象資料不一定會有三十年的紀錄,因此對這些國家放寬為二十五年。所以「天氣異常」或「氣候異常」指的是某一個地區,出現了過去三十至五十年,甚至 百年之內只有一次或兩次出現的罕見天氣現象。如民國94年3月5日,苗栗泰安鄉梅園村、南投的東埔、溪頭…等地區百年來首次大雪。

太空天氣

影響人類活動的太空天氣

大氣科學所研究的範圍是地球表面至對流層內的天氣現象,對流層指的 是有水汽可上下運動的空汽層,高度約在20公里以下。而太空天氣指的是發生距地球30公里以外的天氣現象。

在所謂太空天氣的 研究高度層裡,天空中已沒有水汽,所以不會像對流層內的風雨,而且也比地球的對流層範圍更為廣闊,它的範圍包括在太陽表面各行星到地球之間的空間,也有稱 它為「空間天氣」。在這個空間裡人類所關心的「風」是「太陽風」,「雨」是太陽所帶來的「電粒子雨」,所以太空天氣中沒有陰晴之分,只有太陽和地球磁場的 「平靜」與「擾動」之分,太空天氣中也沒有「冷」與「暖」變化,而特別重視它的「紫外線」和「幅射線」的多寡變化。

太楊是距 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它是由高溫熾熱帶電粒子的氣體所組成,並時時刻刻向外噴射,它與地球一樣會自轉,速度隨著緯度而有所不同,最快的在赤道附近,自轉一 周只需二十五天左右,緯度越高自轉越慢,近極區自轉一周需要三十六天左右。它所噴射出來的電粒子呈紅色火燄,氣體稱為「日珥」,有時也稱太陽風。

太 陽風有不同的形狀如火舌、拱橋、噴泉…等,且大小不一,通常它的高度可達數萬至數十萬公里,當太陽風十分強勁時,我們則稱它為「太陽風暴」,因為這些風暴 常帶有電子,當它侵襲地球時,與地球相撞會產生磁暴,而磁暴會影響到我們的供電系統及通信系統。

當太陽風暴高峰期,對太空環 境中的電離層產生災害性的影響,也會敢人類帶來嚴重災害,如1989年3月13-14日,太陽風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電,有600萬人遭受停電之苦而 受凍一天。另外也同時造成全球無線電通信中斷,輪船、航空器的導航系統失靈,這是歷史上罕見的空間災害性天氣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震驚,也引起人類對太空 天氣變化的高度重視。

當人類越文明,科技越發達,依賴太空科技也越密切,對於衛星、通信、導航…等這些高科技產品,受太空天 氣的影響也越大,因為強烈的太陽風暴會破壞輸電系統、通信系統,也會腐蝕輸油管造成漏油,引發火災或環境污染等災害,也已逐漸受到科學家重視並研究防範之 道。

因此,太空天氣學是一門新的科學,它為因應人類高科技發展而誕生,其研究對象是太空間所發生的天氣現象,發展和變更過 程,以及如何運用它的變化來進行太空天氣預報。同時太空天氣學還研究太空間的天氣效應,用來避免和減輕太空天氣災的發生,進而讓人類向太空科技邁進。

冰雹

冰雹是雷雨中的產物,雷雨不但有雷聲、閃電還有冰雹。冰雹的成因是雷雨中的上升氣流將水滴帶到零度以下的 雲層中凝結成冰晶,經過上下不斷的運動,冰晶就越滾越大,大到空氣無法承受它的重量時,就落到地面的冰珠,稱它為冰雹。所以冰雹多出現在上升氣流特別強的 雲層中,下冰雹的時間很短,約二至三分鐘,很少超過十分鐘的記錄。冰雹無法像雪花,它會在地面舖上一層,冰雹的大小通常為直徑一公分,也曾有直徑十三公 分,重0.5KG的冰雹落下。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四月十二日廣東省曾經下過四十公分的大冰雹,實為歷史罕見。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台南左鎮下 冰雹直徑達三十公分。大的冰雹會砸傷人畜,不能不防。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南投埔里的冰雹,造成二十公頃蔬果受損。聖經約書亞紀中冰雹的故事就有最 早提到致人於死的事情:當他們被以色列軍隊追趕時…上主降大冰雹擊打他們…他們因此死亡。根據記載,被冰雹打死的人的確比被以色列軍殺死的還要多。」

另外,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北部的萬里、金山、陽明山地區下冰雹,有如雞蛋一般。台灣出現冰雹的地區以西半部為主,東部地區機率較少,主要是受中央 山脈地形影響,但合歡山及玉山亦曾有冰雹。天氣系統則以梅雨季中鋒面雷雨及秋末冬初之鋒面雲帶出現機率較高。

冰雹雖會傷 人及農作物,但至目前為止氣象人員尚無法事先提出預警,告知民眾,只能在氣象雷達上得知某地區回波較明顯,不敢評斷它就會下冰雹,因此現在的氣象預報,尚 不見冰雹天氣的預警。

冰雹未落到地面前,是雲中的冰晶或過冷卻水,對航空器的安全威脅很大,民國九十二年(2002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復興航空貨機在馬公18000呎的高空失事,當時馬公上空有雷雨,失事原因經專家公布為飛機在空中積冰所致。現代飛機都有自動除冰設備,在 航行中若遇到有雷雨雲層發展,還是避開並改變航路為上策。

雪與霜截然不同 絕不會有千年瓦上霜

雪與霜是截然不同的。雪是由天空飄落到地面,所以稱為下雪或落雪,它可以下的很厚,積雪很深。而霜是凝結而成,僅有薄薄的一層,不如雪厚,當然也不如雪白,氣溫回升就會融化,所以絕不會有千年瓦上霜,只會有千年積雪。

台灣平地都會區是不會下雪的,也很難看得到霜,這也使得北國的賞雪之旅讓台灣民眾趨之若騖,而爭相前往賞 雪或是滑雪。雪與霜一樣都是水的結晶,雪是從天上掉下來,在雲內由微小的冰晶互撞黏在一起後形成,倘若從未看過雪的台灣民眾,相信在電視或卡片裡也曾看到 「下雪」、「飄雪」或「落雪 」這些美麗的畫面。

當冷氣團到達,不僅地面氣溫下降,高空氣溫也同時下降,雲層中的水氣或 水滴在空中凝結成冰晶雪花時,降落到地面輕飄飄好似雪白的棉花,稱之為雪花。有時雲中的氣溫降到零下二十度,而地面氣溫卻只在零度左右,這時還不會下雪。

一般較大的風雪都發生在鋒面雲帶,台灣也不例外。在台灣平地氣溫要降到零度左右其實很難,除非有很強烈的冷氣團報到。根據過去氣象資料顯示,在台灣曾只 發生過二次,時間分別在民國十年的二月十三日,及民國五十二年的一月二十八日,台北市及台中市分別在攝氏零下0.2度及零下1.0度,是台灣百年來都會區 的最低氣溫記錄,可以說是台灣之最。其他地區要達到這麼低的氣溫,您只有在2000公尺左右的山區才能體驗到囉!

台灣下 雪多在2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最有名的地方是合歡山及玉山,每次下雪幾乎都會吸引各地的賞雪民眾,尤其是合歡山交通方便,只要一下雪就擠滿了人群,對生 活於熱帶地區的人而言,「雪 」是極可愛而誘人的,這也讓「賞雪」順理成章的成為另一種台灣民眾的休閒娛樂,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物以稀為貴吧!不過相反的,住在寒帶地區的人卻很怕暴風雪 肆虐,不僅影響交通,甚至危及安全!1922年美國華府尼克巴克歌劇院受暴風雪影響,屋頂積雪達七十一公分將劇院屋頂壓垮,造成100人喪生。由此可以証 明氣候影響人的思想及觀念,甚至生活方式。

除合歡山外,其實台灣東北方的南湖大山、雪山山脈,是台灣積雪最早也最厚的山 區,一年十二個月中,由十月開始至隔年的四月平均氣溫都低於零度。只要溼度夠,強大的冷氣團及鋒面過境,就會下雪,所以它因下雪多而得名,實在可說是「台 灣冰雪的故鄉」。

或許您會問說,不是東北部的太平山、北部的陽明山都曾經下過雪嗎?沒錯,這兩處是台灣較為特殊,也是唯一在1000公尺的 山區會下雪的地方。但這並不表示每年都會下雪,最近一次是在民國九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大屯山附近氣溫零度,它飄下了雪,也讓北部民眾不用出國,就能在農曆 新年期間欣賞到難得的雪景。其他有中部的合歡山、玉山、阿里山、奇萊山,南部在南橫公路嘉明湖附近的山區,都是會下雪的地方。這些會下雪的山區,有時候會 一半是雨,這種現象稱它為「霙 」,若此時雨滴在降落的過程中遇到攝氏零度以下的氣溫,會凝結成冰晶或白色的冰丸叫做「霰」,落到地面會彈跳,所以又稱「軟雹」,陽明山及合歡山都曾出現 過。在熱帶地區,雪是少見的但卻是很誘人的。當你讀了「玉樹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 寒江雪」兩首詩後,原來雪景真的是很有詩情的,各地下雪時,在不影響安全的前提下,別忘了去欣賞,如沒空親自體驗享受,至少也可以看一下電視轉播過個乾 癮。

另外,你所熟悉的霜,它其實不是下的,是凝結而成的,冰霜冷凍庫裡結的就是霜,所以我們通常稱它為結霜。霜,一般都 凝結在地面或屋頂上,結霜的條件是在秋冬季,晴朗無雲天空的夜,地表散熱非常快,當氣溫降到零度或以下時,此時附著在草地、樹葉、屋頂、窗戶的玻璃上的水 蒸氣,便會凝結成霜。因為它是非常細的水結晶,當氣溫回升,很快就融化,所以欣賞霜景必定是在清晨,氣溫尚未回升之際。結霜必須是天氣冷而乾。若空氣中水 氣多,相對濕度大反而不容易結霜,因為此時必有雲,雲多地表氣溫降不下來,結霜條件也就不足了。台灣地區容易結霜的地區如北部的陽明山鞍部、宜蘭的思源埡 口、中部武陵一帶、阿里山…等山區。平原或都會區很少有結霜的機會,因為氣溫都在零度以上,不利於結霜。

形容「霜」的古 詩句很多,有些很合理,如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只有清霜凍太空,更無半點萩花風」是一首十分寫實的詩詞。但有些詩句情境與氣象理論就有點違背了,如唐詩人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其中「霜滿天」就有問題,因為霜是結在地表面,或屋頂上,不會是充滿整個天空,在氣象學上是說不通的。但是有首歌名叫王昭君的,歌詞中的 「平沙雁落,大道寒霜」就很合理。雪與霜是截然不同的。雪是由天空飄落到地面,所以稱為下雪或落雪,它可以下的很厚,積雪很深,厚得可能產生雪崩類似土石 流,在山區是相當危險的。而霜是凝結而成,僅有薄薄的一層,不如雪厚,當然也不如雪白,氣溫回升就會融化,所以絕不會有千年瓦上霜,只會有千年積雪,如世 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及大陸西北的天山山脈的積雪。千年積雪對降雨量少的地區而言,它是主要水源,如新疆坎兒井的水,美國西部的科羅拉多河的河水,就是積雪 融化後的雪水,供應數百萬人使用。台灣玉山、雪山、奇萊山…等山區的積雪不會超過一年,到夏天就融化,流入各河川,也是台灣水資源來源之一。

除雪與霜外,您或許也知道霧淞,像吉林霧淞就以「冬天裡的春天」的奇異景觀而聞名,和黃山雲海、泰山日出、錢江潮湧並稱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不過這樣的 天氣現象在台灣也有,只是少有人注意。霧淞是水的結晶,它是空氣中的水氣碰到零度以下的低溫,當這些水氣攀附上樹的枝葉上結成冰。就成了好像掛在樹上的冰 棍,尤其是松樹的葉上結冰最好看。人們稱它為樹掛,最有名的是大陸東北松花江上的樹掛,已成觀光景點。台灣也有樹掛,較容易看到的地方在合歡山,當雲霧瀰 漫水氣夠,氣溫在零度以下時就會出現,宜蘭的思源埡口也會發生,台灣山區只要常有山嵐地區,氣溫低到零度以下的地方就會有樹掛景象。其實只要您留心觀察周 遭天氣的變化,常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民國94年2月2日關島機場因為霾害影響飛機起降。「霾」與「霧」相類似,但是霾的相對濕度不及霧且顏色 比霧更顯得暗灰色。

「大雨」及「豪雨」到底不同 在那裡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最新修訂之「大雨」及「豪雨」定義如下:

一、大雨:指二十四小時累積雨量 達五十毫米以上,且其中至少有一小時雨量達十五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二、豪雨:指二十四小時累積雨量達一百三十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若二十 四小時累積雨量達二百毫米以上,稱之為「大豪雨」,二十四小時累積雨量達三百五十毫米以上,稱之為「超大豪雨」。

低壓環流、熱帶低壓及 T.D.的區分

最近我們的天氣報告中,常提到受低壓環流、熱帶低壓及T.D的影響,我想很多人都不瞭解什 麼是低壓環流、熱帶低壓及T.D是什麼,它們的不同點又在那裡,今天特別為您介紹:

低氣壓環流:在北半球,不管它的中心氣壓值的高低多少,只要氣流線以反時針的方向流動,都稱為低壓環流,它可能在海洋上、陸地上生成,我們都通稱為 低壓環流。

熱帶低壓:生成在熱帶海洋上的低氣壓稱為熱帶低壓。

T.D.:Tropical Depression 英文的縮寫,是熱帶低壓當它的中心環流風速超過25浬或12公尺/秒時稱為T.D.。如果它的風速繼續增強達到34浬時就稱為颱風。

颱風

颱風是低壓環流,它與一般低壓不同的是它生成在海洋上的熱帶低壓內部水汽含量及溫度都比其它低壓來多,來 得高,一般簡稱T.D。T.D是熱帶低壓,其中心風速低於25KTS,每秒十二公尺,約五~六級風。T.D有的會減弱消失,有的會逐漸發展,如果在條件有 利的環境下,它中心環流的風速達到34KTS,每秒十七公尺或八級風以上時就命名為颱風,所以只要是在熱帶海洋上的熱帶低壓,其中心風速只要達到 34KTS,每秒十七公尺或八級風以上時就稱為颱風,不管其範圍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