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退職潮 小本致富絕招做個創業贏家

勞退新制引發一波退職潮,再加上畢業又失業的社會新鮮人,不論被優退或是找不到工作的人,都有想要創業的衝動。但創業維艱,如何在群起創業的風潮下,占得先機?把創業想得太美好,或是太容易,常是失敗收場的開始。成功的果實永遠是由用心又能專注於事業的開創者品嚐,如果你還不是,那就先學習成功者的經驗,從中萃取自己適用的道理,讓自己在這一波創業潮中,做個領先群雄的創業贏家!

五月二十二日,星期天,台北市和平西路上的青創會教室裡,約有二十個人一一上台,侃侃而談自己的創業計畫,「我未來要開一間花園咖啡!」「我計畫要成立網頁設計公司!」「我要開一間洗血的養生醫療所!」……

這些在台上暢談自己創業理想的人,不乏醫院的副院長、電台主持人、公司業務代表、銀行行員、和幾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但不論年紀、性別,他們臉上綻放著強烈的自信,眼睛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每個人都因夢想而神采飛揚。

勞退新制助長退職潮 創業成為人生的新出路

為因應勞退新制,精簡人事,不少企業都計畫在近期公布優退方案,藉以減少即將增加的六%人事負擔。像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台塑集團就對外宣布,將在三年內裁員四千人,而國營事業台糖也宣布將優離、優退五百人,金控合併將促使上萬人失業……

一波波的退職危機,隨著勞退新制的實施,即將席捲全台,不僅是針對老員工,中古員工也面臨解職命運;如果再加上每年畢業即將出籠的近三十萬就業新人力,要再找一份工作的壓力就更大了。

中華工商流通發展研究理事長黃茂景說,每年大學畢業生約在三十萬人之間,平均估算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順利找到一分安定的工作,其他則從事兼職的工作。但由於近年來景氣不佳,工廠移往中國與日俱增,失業人口也跟著水漲船高。

不過,上帝關了這扇門,必會打開另一扇窗,不做上班族,也可以自己獨當一面,不論開個小店、還是與朋友合資做自己的專業、或是和老東家一起競爭,為自己未來的可能與成功,進行一場生涯轉換的大冒險。

大部分創業者最想創的是什麼行業?還是以進入門檻較低的餐飲業為主。據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超過二○%的人想做食品餐飲業,而休閒相關行業也高達一一%。至於男、女生比,仍以男性居多,三十至四十歲的年齡層最想創業,專科學歷以上高達七成,其中大學教育程度占了四成。

但這樣的創業思惟,恐怕也是最有問題的想法,創業的成功機率極低。統計顯示,一般人創業的成功率不到二%,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如果沒有想清楚,做好準備就貿然投入創業行列,最後恐怕難逃失敗的命運。

失敗比成功機率大 創業最忌想得太容易

但是,往往想創業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分量,常有人前去政府相關輔導單位,請教講師,劈頭就問:「做什麼行業會賺錢?」創業家圓夢坊主持人桂世平說,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創業最忌諱的就是「想得太美好,想得太容易。」

「想創業可以,如果你能夠赤手空拳,沒有任何抵押品而能夠向周遭親朋好友借到五百萬元的話,那創業就沒問題。如果借不到錢創業,最好就乖乖工作吧!」同樣以餐飲創業成功的王品連鎖店創辦人戴勝益說。

創業最需要的就是資金,而籌措資金的管道,除了跟金融機構借貸外,不外乎就是向親朋好友開口,此時如果人脈夠,創業基金自然有著落。戴勝益就成功地從人脈找到創業基金。

他說,年輕時每個月都把薪水花光光,請朋友、做關係,有求必應,這些人脈都成了創業時的資金來源。戴勝益記得三十九歲首次創業,就找到友人合資兩千兩百萬元開設遊樂園,第一年賺一億元,但到了第四年不但賠光光,還負債一億元,最後只好收攤。此次的失敗卻讓他得到一個教訓:「成功要快,失敗更要來得快,這樣才能早點準備下一步要做什麼。」

於是戴勝益開始到處借錢準備朝餐飲方向發展,第一次,他把腦筋動到老婆與她的姊姊們身上,結果成功借到了五千萬元,可是很快的又沒錢了。第二次他向朋友們周轉,後來借到了一億元,無奈創業燒錢的速度比想像中快,他只好邀集三十位好友起了兩萬元的互助會,然後又一一向標到會的會腳借錢,募集了六百萬元。

「如果他們不信任你,無法借到這麼多錢。」戴勝益再三強調,除了要有一本金錢存摺外,人脈存摺更是重要。

就業學本領再創業 還要有一項核心專長

除了測試自己的人脈是否夠廣,是能否找到資金外,更需要認清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創業?從小就決定要自己創業的美吾華集團總裁李成家認為,有夢的人生才是積極進取的,但要實現夢想,有些功夫絕對省不得。他建議,想要創業的人應先設定目標,然後「先就業」,就是先到想去的行業磨練,了解想作的東西;同時也要衡量自己的財力及人力是否充足。

李成家以過來人的身分說,往往創業一成功就會迷失在掌聲中,這會讓自己辛苦了半輩子的事業毀於一旦,「切記,要謙虛,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在青創會輔導創業的講師黃茂景說,很多想創業的人不知道自己會什麼?或是喜歡什麼?這很容易亂抓一個行業就開店,結果必然慘敗,必須培養一項核心專長,同時要耐久願意做,創業最忌諱只有三分鐘熱度。

小額創業或許是多數人的夢想,但「想得太美好,想得太容易」都是一般創業者失敗的原因,畢竟這是一條不歸路,想回頭難上加難。SOHO甦活創業網協會祕書長張庭庭就表示,很多上班族以為創業很容易,放下身段很簡單,但做了才發現很困難。必須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一下子當主人,一下子當僕人,如果熱情與毅力不夠,處理事情EQ不夠,方法不對,創業很容易失敗。

桂世平指出,目前想創業的人很多,但真正執行的人比率較少,也許這跟景氣不明朗有關,但如果真的要創業,建議最好要從自己會的技術著手。另外,學會寫計畫書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有好的計畫案才能向銀行貸到更高的創業額度。不妨善用政府資源,像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青創會、勞委會職訓局,及台北市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等機構,都設有免費的創業諮詢服務。

專業度夠、口袋夠深、人脈夠廣,是創業名人共同體悟的必要條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濃厚的興趣,才能面對挫折,最後才能從孤獨的創業過程中,走出人生的另一片天地。

資金貸款找這裡——可利用的資金貸款管道

就業促進津貼 / 各公立就業服務中心、創業貸款利息補貼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02-25942277#207

微型企業創業貸款經濟部中小企業處800-056476

青年創業貸款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一處 02-23560766

迎戰退職潮 小本致富絕招做個創業贏家

勞退新制引發一波退職潮,再加上畢業又失業的社會新鮮人,不論被優退或是找不到工作的人,都有想要創業的衝動。但創業維艱,如何在群起創業的風潮下,占得先機?把創業想得太美好,或是太容易,常是失敗收場的開始。成功的果實永遠是由用心又能專注於事業的開創者品嚐,如果你還不是,那就先學習成功者的經驗,從中萃取自己適用的道理,讓自己在這一波創業潮中,做個領先群雄的創業贏家!

五月二十二日,星期天,台北市和平西路上的青創會教室裡,約有二十個人一一上台,侃侃而談自己的創業計畫,「我未來要開一間花園咖啡!」「我計畫要成立網頁設計公司!」「我要開一間洗血的養生醫療所!」……

這些在台上暢談自己創業理想的人,不乏醫院的副院長、電台主持人、公司業務代表、銀行行員、和幾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但不論年紀、性別,他們臉上綻放著強烈的自信,眼睛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每個人都因夢想而神采飛揚。

勞退新制助長退職潮 創業成為人生的新出路

為因應勞退新制,精簡人事,不少企業都計畫在近期公布優退方案,藉以減少即將增加的六%人事負擔。像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台塑集團就對外宣布,將在三年內裁員四千人,而國營事業台糖也宣布將優離、優退五百人,金控合併將促使上萬人失業……

一波波的退職危機,隨著勞退新制的實施,即將席捲全台,不僅是針對老員工,中古員工也面臨解職命運;如果再加上每年畢業即將出籠的近三十萬就業新人力,要再找一份工作的壓力就更大了。

中華工商流通發展研究理事長黃茂景說,每年大學畢業生約在三十萬人之間,平均估算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順利找到一分安定的工作,其他則從事兼職的工作。但由於近年來景氣不佳,工廠移往中國與日俱增,失業人口也跟著水漲船高。

不過,上帝關了這扇門,必會打開另一扇窗,不做上班族,也可以自己獨當一面,不論開個小店、還是與朋友合資做自己的專業、或是和老東家一起競爭,為自己未來的可能與成功,進行一場生涯轉換的大冒險。

大部分創業者最想創的是什麼行業?還是以進入門檻較低的餐飲業為主。據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超過二○%的人想做食品餐飲業,而休閒相關行業也高達一一%。至於男、女生比,仍以男性居多,三十至四十歲的年齡層最想創業,專科學歷以上高達七成,其中大學教育程度占了四成。

但這樣的創業思惟,恐怕也是最有問題的想法,創業的成功機率極低。統計顯示,一般人創業的成功率不到二%,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如果沒有想清楚,做好準備就貿然投入創業行列,最後恐怕難逃失敗的命運。

失敗比成功機率大 創業最忌想得太容易

但是,往往想創業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分量,常有人前去政府相關輔導單位,請教講師,劈頭就問:「做什麼行業會賺錢?」創業家圓夢坊主持人桂世平說,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創業最忌諱的就是「想得太美好,想得太容易。」

「想創業可以,如果你能夠赤手空拳,沒有任何抵押品而能夠向周遭親朋好友借到五百萬元的話,那創業就沒問題。如果借不到錢創業,最好就乖乖工作吧!」同樣以餐飲創業成功的王品連鎖店創辦人戴勝益說。

創業最需要的就是資金,而籌措資金的管道,除了跟金融機構借貸外,不外乎就是向親朋好友開口,此時如果人脈夠,創業基金自然有著落。戴勝益就成功地從人脈找到創業基金。

他說,年輕時每個月都把薪水花光光,請朋友、做關係,有求必應,這些人脈都成了創業時的資金來源。戴勝益記得三十九歲首次創業,就找到友人合資兩千兩百萬元開設遊樂園,第一年賺一億元,但到了第四年不但賠光光,還負債一億元,最後只好收攤。此次的失敗卻讓他得到一個教訓:「成功要快,失敗更要來得快,這樣才能早點準備下一步要做什麼。」

於是戴勝益開始到處借錢準備朝餐飲方向發展,第一次,他把腦筋動到老婆與她的姊姊們身上,結果成功借到了五千萬元,可是很快的又沒錢了。第二次他向朋友們周轉,後來借到了一億元,無奈創業燒錢的速度比想像中快,他只好邀集三十位好友起了兩萬元的互助會,然後又一一向標到會的會腳借錢,募集了六百萬元。

「如果他們不信任你,無法借到這麼多錢。」戴勝益再三強調,除了要有一本金錢存摺外,人脈存摺更是重要。

就業學本領再創業 還要有一項核心專長

除了測試自己的人脈是否夠廣,是能否找到資金外,更需要認清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創業?從小就決定要自己創業的美吾華集團總裁李成家認為,有夢的人生才是積極進取的,但要實現夢想,有些功夫絕對省不得。他建議,想要創業的人應先設定目標,然後「先就業」,就是先到想去的行業磨練,了解想作的東西;同時也要衡量自己的財力及人力是否充足。

李成家以過來人的身分說,往往創業一成功就會迷失在掌聲中,這會讓自己辛苦了半輩子的事業毀於一旦,「切記,要謙虛,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在青創會輔導創業的講師黃茂景說,很多想創業的人不知道自己會什麼?或是喜歡什麼?這很容易亂抓一個行業就開店,結果必然慘敗,必須培養一項核心專長,同時要耐久願意做,創業最忌諱只有三分鐘熱度。

小額創業或許是多數人的夢想,但「想得太美好,想得太容易」都是一般創業者失敗的原因,畢竟這是一條不歸路,想回頭難上加難。SOHO甦活創業網協會祕書長張庭庭就表示,很多上班族以為創業很容易,放下身段很簡單,但做了才發現很困難。必須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一下子當主人,一下子當僕人,如果熱情與毅力不夠,處理事情EQ不夠,方法不對,創業很容易失敗。

桂世平指出,目前想創業的人很多,但真正執行的人比率較少,也許這跟景氣不明朗有關,但如果真的要創業,建議最好要從自己會的技術著手。另外,學會寫計畫書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有好的計畫案才能向銀行貸到更高的創業額度。不妨善用政府資源,像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青創會、勞委會職訓局,及台北市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等機構,都設有免費的創業諮詢服務。

專業度夠、口袋夠深、人脈夠廣,是創業名人共同體悟的必要條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濃厚的興趣,才能面對挫折,最後才能從孤獨的創業過程中,走出人生的另一片天地。

資金貸款找這裡——可利用的資金貸款管道

就業促進津貼 / 各公立就業服務中心、創業貸款利息補貼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02-25942277#207

微型企業創業貸款經濟部中小企業處800-056476

青年創業貸款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一處 02-23560766

八成七企業認為:股東和員工是最重要的責任

企業不僅要對的起股東,更要對得起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和環境生態,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近來已成為國際間衡量企業成就的一把尺。

製鞋代工龍頭寶成工業,在NIKE等品牌大廠要求下,很早就設立CSR專責部門;國際投資機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也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評估,納入投資參考,以CSR為投資標的這類型基金,近來在歐美市場快速崛起。

國內企業對CSR的認知還在萌芽階段,《遠見》雜誌因此針對七百家上市公司發出「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企業把重視「股東權益」和「員工權益」當作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而且將誠實納稅(77.8%)和遵循企業倫理規範(76.7%),當作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主要表現。

在照顧員工和福利制度上,國內上市企業最常見的作法,是提供定期員工健康檢查(91.8%)和提供團保或勞保外的人身保險(76.4%),只有不到8.8%的企業提供員工托兒安親服務。

在勞工工作權益上,去年國內上市企業有38.1%引進外勞,29.3%採取優退、優離,9.1%凍結人事,5.7%實施裁員,4.8%曾關閉生產線或工廠,2.6%則採取減薪。將近三成六的上市企業表示,曾對被資遣的員工提供職業介紹服務,或代向政府機關申請相關協助,如職訓、輔導轉業等。

是否成立工會,在歐美先進國家是企業重視勞動人權的重要指標之一,不過《遠見》雜誌調查卻發現,高達69.8%的上市企業沒有設立工會,尤其科學園區裡的高科技廠商,包括國際一流大廠台積電、聯電等,都沒有工會組織。「因為工作太忙,福利又好,員工根本無暇去搞工會,」一位勞委會官員解釋。

雖然國內企業認為社區關係和諧(34.9%)遠遠不如公司治理(68.5%)和財務揭露(66.8%)來得重要,不過將近七成(68.3%)的上市企業去年曾捐款贊助社會公益(如慈善、學術、教育、文化、藝術等),也有19.7%去年曾協助公益團體推展環保運動,去年有30.4%的上市企業要求員工參與社區活動。此外,上市企業有26.4%設有基金會。

陸續爆發數起上市企業舞弊醜聞,再度引發國人對公司治理的高度重視,《遠見》雜誌調查發現,目前已有45.2%的上市企業設置外部獨立董監事,目前尚未設置者,有61.5%表示未來三年內會設立。

國外企業大多會主動向投資人、社會大眾揭露本身完整的社會責任績效,但此風氣在台灣才剛起步。調查指出,國內只有18.2%的上市企業曾經發布企業社會責任或永續發展報告書,六成七的企業傾向結合公司年報,五成有意在公司網站或股東大會上揭露相關資訊,有意願定期單獨出版CSR報告書的不到5%。

目前已定期出版環境年報或安環報告的企業,包括台積電、聯電、台電、中油、中美和、統一超商、國瑞汽車和福特六和汽車等,像中油計畫今年對外發表永續發展報告書,率先揭露CSR整體資訊。

根據《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國內上市企業已有21.1%設置CSR專責人員或部門,尚未設置的企業有54.3%未來打算跟進;高達91.7%的上市企業有意願更深入瞭解CSR的內容,87.9%計畫將企業社會責任列為長遠發展策略。

八成七企業認為:股東和員工是最重要的責任

企業不僅要對的起股東,更要對得起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和環境生態,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近來已成為國際間衡量企業成就的一把尺。

製鞋代工龍頭寶成工業,在NIKE等品牌大廠要求下,很早就設立CSR專責部門;國際投資機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也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評估,納入投資參考,以CSR為投資標的這類型基金,近來在歐美市場快速崛起。

國內企業對CSR的認知還在萌芽階段,《遠見》雜誌因此針對七百家上市公司發出「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企業把重視「股東權益」和「員工權益」當作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而且將誠實納稅(77.8%)和遵循企業倫理規範(76.7%),當作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主要表現。

在照顧員工和福利制度上,國內上市企業最常見的作法,是提供定期員工健康檢查(91.8%)和提供團保或勞保外的人身保險(76.4%),只有不到8.8%的企業提供員工托兒安親服務。

在勞工工作權益上,去年國內上市企業有38.1%引進外勞,29.3%採取優退、優離,9.1%凍結人事,5.7%實施裁員,4.8%曾關閉生產線或工廠,2.6%則採取減薪。將近三成六的上市企業表示,曾對被資遣的員工提供職業介紹服務,或代向政府機關申請相關協助,如職訓、輔導轉業等。

是否成立工會,在歐美先進國家是企業重視勞動人權的重要指標之一,不過《遠見》雜誌調查卻發現,高達69.8%的上市企業沒有設立工會,尤其科學園區裡的高科技廠商,包括國際一流大廠台積電、聯電等,都沒有工會組織。「因為工作太忙,福利又好,員工根本無暇去搞工會,」一位勞委會官員解釋。

雖然國內企業認為社區關係和諧(34.9%)遠遠不如公司治理(68.5%)和財務揭露(66.8%)來得重要,不過將近七成(68.3%)的上市企業去年曾捐款贊助社會公益(如慈善、學術、教育、文化、藝術等),也有19.7%去年曾協助公益團體推展環保運動,去年有30.4%的上市企業要求員工參與社區活動。此外,上市企業有26.4%設有基金會。

陸續爆發數起上市企業舞弊醜聞,再度引發國人對公司治理的高度重視,《遠見》雜誌調查發現,目前已有45.2%的上市企業設置外部獨立董監事,目前尚未設置者,有61.5%表示未來三年內會設立。

國外企業大多會主動向投資人、社會大眾揭露本身完整的社會責任績效,但此風氣在台灣才剛起步。調查指出,國內只有18.2%的上市企業曾經發布企業社會責任或永續發展報告書,六成七的企業傾向結合公司年報,五成有意在公司網站或股東大會上揭露相關資訊,有意願定期單獨出版CSR報告書的不到5%。

目前已定期出版環境年報或安環報告的企業,包括台積電、聯電、台電、中油、中美和、統一超商、國瑞汽車和福特六和汽車等,像中油計畫今年對外發表永續發展報告書,率先揭露CSR整體資訊。

根據《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國內上市企業已有21.1%設置CSR專責人員或部門,尚未設置的企業有54.3%未來打算跟進;高達91.7%的上市企業有意願更深入瞭解CSR的內容,87.9%計畫將企業社會責任列為長遠發展策略。

百大金融前15南山資產總額為壽險業之冠

根據剛出爐的商業周刊年度「100大金融業排名」調查中,南山人壽是唯一一家壽險公司,躋身金融百大前十五名。在金控和國、巿營金融機構環伺下,南山更以每股3.87元稅後盈餘名列前十五大之冠,顯示南山資產規模豐厚及優異的專業經營實力。此外,在行業別細排名中,南山以8,369億元的資產總額排名壽險業第一,規模是亞軍的2.5倍。在「100大金融之最」等主題排名中,南山分別名列「賺錢最多企業」第15名、「每股稅後盈餘最高企業」第10名和「三年賺錢最多企業」第七名。

「100大金融業排名」是依各公司或機構93年度的總資產進行排名,在金控、國營與巿營金融機構競占前十四大的情況下,南山以8,369億元的資產總額名列第15名,以純壽險經營型態躋身前十五大。且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93年台灣壽險業總資產額為55,010億元,南山即佔業界總資產額的十分之一強。南山人壽會總經理陳潤霖表示,資產總額是一家公司的財力指標,南山八千多億的資產,足以隨時滿足南山保戶在理賠、保貸及商品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時,在前十五大金控與國、巿營金融機構中的獲利表現,南山更以每股3.87元的稅後盈餘拔得頭籌。

在行業別細排名與「100大金融之最」等主題排名中,南山屢締佳績。在壽險業中,南山資產總額除了是壽險界第一名外,資產規模更是亞軍資產總額3,313億元的2.5倍,並以42.6億元的稅後淨利,名列「賺錢最多企業」第15名。另外,南山也以233億元稅後總淨利,名列「三年賺錢最多企業」第七名、3.87元名列「每股稅後盈餘最高企業」第10名。南山人壽發言人潘玲嬌說:「南山今年第一季新契約保費收入和巿佔率表現十分優異,分別以289.3億元和22.6%,位居壽險業第一,以南山持續堅持專業,並擁有聞名業界的專業經營陣容,相信南山會繼續獲得更多的肯定。」

南山人壽保險公司,係美國國際集團成員,素以專業經營、財務穩健著稱;在業務人員素質、教育訓練、科技應用及客戶服務等各方面,均居業界領導地位,深獲社會大眾肯定。本公司截至94年3月底:資產總值逾新台幣8,960億元,有效保單超過670萬件,提供340萬保戶保障及理財的需求。分公司19家,通訊處逾300處,服務網遍佈全省。

有任何保險需求請電洽0922419914張處長詢問

百大金融前15南山資產總額為壽險業之冠

根據剛出爐的商業周刊年度「100大金融業排名」調查中,南山人壽是唯一一家壽險公司,躋身金融百大前十五名。在金控和國、巿營金融機構環伺下,南山更以每股3.87元稅後盈餘名列前十五大之冠,顯示南山資產規模豐厚及優異的專業經營實力。此外,在行業別細排名中,南山以8,369億元的資產總額排名壽險業第一,規模是亞軍的2.5倍。在「100大金融之最」等主題排名中,南山分別名列「賺錢最多企業」第15名、「每股稅後盈餘最高企業」第10名和「三年賺錢最多企業」第七名。

「100大金融業排名」是依各公司或機構93年度的總資產進行排名,在金控、國營與巿營金融機構競占前十四大的情況下,南山以8,369億元的資產總額名列第15名,以純壽險經營型態躋身前十五大。且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93年台灣壽險業總資產額為55,010億元,南山即佔業界總資產額的十分之一強。南山人壽會總經理陳潤霖表示,資產總額是一家公司的財力指標,南山八千多億的資產,足以隨時滿足南山保戶在理賠、保貸及商品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時,在前十五大金控與國、巿營金融機構中的獲利表現,南山更以每股3.87元的稅後盈餘拔得頭籌。

在行業別細排名與「100大金融之最」等主題排名中,南山屢締佳績。在壽險業中,南山資產總額除了是壽險界第一名外,資產規模更是亞軍資產總額3,313億元的2.5倍,並以42.6億元的稅後淨利,名列「賺錢最多企業」第15名。另外,南山也以233億元稅後總淨利,名列「三年賺錢最多企業」第七名、3.87元名列「每股稅後盈餘最高企業」第10名。南山人壽發言人潘玲嬌說:「南山今年第一季新契約保費收入和巿佔率表現十分優異,分別以289.3億元和22.6%,位居壽險業第一,以南山持續堅持專業,並擁有聞名業界的專業經營陣容,相信南山會繼續獲得更多的肯定。」

南山人壽保險公司,係美國國際集團成員,素以專業經營、財務穩健著稱;在業務人員素質、教育訓練、科技應用及客戶服務等各方面,均居業界領導地位,深獲社會大眾肯定。本公司截至94年3月底:資產總值逾新台幣8,960億元,有效保單超過670萬件,提供340萬保戶保障及理財的需求。分公司19家,通訊處逾300處,服務網遍佈全省。

有任何保險需求請電洽0922419914張處長詢問

卸下科技新貴外衣 東籬農園散播有機農業新生機

東籬農園園主陳孟凱擁有電機博士頭銜及億萬元財富,然而他一心嚮往陶淵明的田園美夢,放棄人人稱羨的高科技工作,回鄉設立東籬農園、推廣有機食品。東籬農園在兩年內迅速達成損益兩平,陳孟凱是怎麼辦到的?

當你擁有傲人的博士學位、漂亮的妻子、乖巧的孩子,當過科技公司總經理、還坐擁價值數億元的財產,對這種地位、事業、財富皆不缺的人生,你打幾分?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人生,就是一百分,但是東籬農園園主陳孟凱認為,這樣的人生,最多只有七十五分!

現年四十六歲的陳孟凱,頂著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博士的頭銜,曾任職於美國通用汽車半導體設計部門以及聯合信號等知名公司,更是太一信通與精盟科技兩家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是不折不扣的科技新貴。

陳孟凱更繼承家族位於中科旁邊七千坪、價值數億元的土地。照道理,名利皆不缺的他,開名車、住豪宅、喝好酒應該是他追求的目標,但陳孟凱卻寧願櫛風沐雨,不辭辛勞地打造這座位於中科旁的中國式休閒農園,選擇社會非主流價值觀的他,究竟想達成什麼理想?

月營收三五○萬元 兩年內達成損益兩平

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尤其嚮往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境的陳孟凱,把整座東籬農園,以陶淵明詩中的意境打造,整座農園有「歸園田居」、「微風好雨」兩幢中式建築。

而廣達三千多坪的庭園,種滿了菊花、迷迭香等各式花卉,還有小橋流水以及扶疏林木,把「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的興味,烘托得恰到好處。

二○○三年底開幕的東籬農園,環境優美,宛若世外桃源。然而,東籬農園更為人所稱道的是提供的套餐,全部採用有機素材,講求輕油、輕鹽、輕糖、輕味、輕脂「五輕主義」,讓身體沒有負擔。並由前來來與君悅飯店主廚倉志偉,以及陳孟凱夫婦研發出中式、日式、歐式各類的養生套餐。

客人在「歸園田居」用完套餐後,信步走過美麗的花園,到「微風好雨」喝茶、聊天,這樣的用餐方式和環境,很受消費者喜愛。因此開幕一年多以來,月營業額約有三五○萬元,已可打平各項開銷。

然而,從三年前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到如今具體成形的桃花源,陳孟凱花了極大的心血。從開始規畫到整地、興建的過程中,預算不斷追加,最後竟高達五千萬元。

原本應該西裝革履的他,放下電腦鍵盤,改拿鋤頭,一草一木皆親力栽種,黝黑的皮膚、乾裂的雙手,正是努力過後所留下來的痕跡。

他的太太蔡傳嫻在旁說:「很多人羨慕我先生繼承這塊價值不菲的土地,但是當年這一片荒煙蔓草的景象,我覺得這反而是種詛咒,而不是祝福!」

打出品牌口碑 建立有機蔬菜銷售平台

對於陳孟凱而言,投入這麼一大筆錢、花這麼大的心力,打造這一片他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藉由好的用餐環境、好吃的餐點,把口碑打出來,塑造東籬農園的品牌,創造附加價值,讓東籬農園能成為各式有機蔬菜的銷售平台。

同時也讓更多消費者願意接受有機餐,進而幫助入不敷出、栽種有機蔬果的農民;創立東籬農園,讓陳孟凱的人生從七十五分邁向一百分,他笑說:「東籬就是我在紅塵中『修性』的處所。」

然而,由一個一切只講求證據、追求理性思考的科技人,轉變為感性思考、充滿人性關懷的文人雅士,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陳孟凱的人生,出現如此巨大的轉折?

陳孟凱自認從小就是個乖乖牌,父母要他考第一,他就不敢考第二名。從建中、台大電機系,到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拿到電機碩士、博士,求學路上陳孟凱都是第一志願。而進入社會後,事業、結婚、生子一一完成,擁有人人稱羨的名利與幸福的家庭。

然而,在三十歲那年,一位親近的長輩罹患憂鬱症和妄想症,家人全都束手無策,惟有陳孟凱能和這位長輩溝通,因此當時仍在美國工作的他,背負起幫助長輩治療病症的重責大任。

就在往返美國、台灣,協助治療的過程中,陳孟凱讀了許多心理、精神方面的書籍,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反思追求名與利這些「社會主流價值」,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平安喜樂」?

「處在商業社會中,我並不否定社會主流價值,只是覺得社會把它們太誇大了。對我來說,賺進更多的錢、開更好的車,蒐集這些『勳章』,只能把七十五分的七,變得更大,但是並沒有辦法把它提升到八或九。」

這樣反思、摸索的過程長達十年,期間陳孟凱也曾經返台創業。直到○一年,他決定放棄當時如日中天的科技事業,回到家鄉台中,完成讓自己的人生從七十五分變成一百分的理想。

陳孟凱家族位於中科附近有七千坪農地,身為長子的他,一直有把這塊土地資產活化的想法,也曾想過把它拿來建老人安養中心。但是,陳孟凱覺得開安養中心並無法激發他的熱情,就在一次日本MOA(岡田茂吉協會,日本最大有機認證組織)桃山餐廳自然食的參訪活動後,陳孟凱終於找到能激發他生命熱情的事業。

推廣「MOA自然食」規畫兩千坪有機示範農場

一般蔬菜栽種過程中,為了讓賣相好看,農藥、化肥濫用的情況非常嚴重,以至於現代人的身體愈來愈糟,後代子孫恐怕也將沒有土地可用。但是栽種有機蔬果的成本很高,導致有機蔬果的農民往往入不敷出。因此,陳孟凱要把東籬農園建立成一個平台,推廣「MOA自然食」,為有機農民增加收入。

陳孟凱認為許多人花錢花得很沒有「德行」,寧願花兩、三萬元不斷換手機,卻不願多花幾十元買有機蔬果,吃進那麼多毒素卻不自知。

過去身處科技業的他,也對科技界拚命鼓勵消費,不斷造成資源浪費,有更深的省思;因此陳孟凱自許要把東籬農園創造為值得信任的有機食品品牌,累積更多願意購買有機食品的客戶,為更多的有機農民創造商機,在自己有生之年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目前為東籬農園合作的農民廖運程就指出,之前曾與一些有機餐廳合作,但這些餐廳往往為了穩定貨源、降低成本,與多位有機農民合作,自己收成之後,貨往往賣不完,以致血本無歸。如今,東籬農園主動「包養」,讓廖運程栽種有機蔬菜的理想得以延續。

目前東籬農園的有機醋、蔬菜、肉類都是與有機農民合作,甚至之前南投縣中寮鄉有機栽種的柳丁滯銷,也是透過東籬農園寄售才賣光。陳孟凱運用文字包裝,把柳丁介紹給東籬的客人,在短時間內,就把五千公斤的有機柳丁,全數銷售一空。

陳孟凱說:「真的很奇妙,自從跳脫名利的羈絆,朝自己所認為一百分的人生前進之後,過去常有的焦躁與不安消失了,取代的是平安喜樂。」

陳孟凱的大學同學、曾一同創業的太一信通董事長覃培雄則說:「孟凱能脫離金光閃閃、刀光劍影的科技業而反璞歸真,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是他的好福氣。」

現階段,東籬農園站穩腳步後,陳孟凱計畫將剩下的二千多坪空地,規畫為有機示範農場,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有機栽種,談到未來的目標,他說:「我不怕商業模式被抄襲,相反的,如果東籬的獲利模式可行,我希望讓更多人來仿效。」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39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小檔案/

東籬農園 Profile

成立時間:2003年

負責人:陳孟凱

面積:7000坪(4500坪已開發)

主要業務:提供養生套餐、銷售有機蔬果

月營業額:約350萬元

卸下科技新貴外衣 東籬農園散播有機農業新生機

東籬農園園主陳孟凱擁有電機博士頭銜及億萬元財富,然而他一心嚮往陶淵明的田園美夢,放棄人人稱羨的高科技工作,回鄉設立東籬農園、推廣有機食品。東籬農園在兩年內迅速達成損益兩平,陳孟凱是怎麼辦到的?

當你擁有傲人的博士學位、漂亮的妻子、乖巧的孩子,當過科技公司總經理、還坐擁價值數億元的財產,對這種地位、事業、財富皆不缺的人生,你打幾分?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人生,就是一百分,但是東籬農園園主陳孟凱認為,這樣的人生,最多只有七十五分!

現年四十六歲的陳孟凱,頂著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博士的頭銜,曾任職於美國通用汽車半導體設計部門以及聯合信號等知名公司,更是太一信通與精盟科技兩家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是不折不扣的科技新貴。

陳孟凱更繼承家族位於中科旁邊七千坪、價值數億元的土地。照道理,名利皆不缺的他,開名車、住豪宅、喝好酒應該是他追求的目標,但陳孟凱卻寧願櫛風沐雨,不辭辛勞地打造這座位於中科旁的中國式休閒農園,選擇社會非主流價值觀的他,究竟想達成什麼理想?

月營收三五○萬元 兩年內達成損益兩平

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尤其嚮往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境的陳孟凱,把整座東籬農園,以陶淵明詩中的意境打造,整座農園有「歸園田居」、「微風好雨」兩幢中式建築。

而廣達三千多坪的庭園,種滿了菊花、迷迭香等各式花卉,還有小橋流水以及扶疏林木,把「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的興味,烘托得恰到好處。

二○○三年底開幕的東籬農園,環境優美,宛若世外桃源。然而,東籬農園更為人所稱道的是提供的套餐,全部採用有機素材,講求輕油、輕鹽、輕糖、輕味、輕脂「五輕主義」,讓身體沒有負擔。並由前來來與君悅飯店主廚倉志偉,以及陳孟凱夫婦研發出中式、日式、歐式各類的養生套餐。

客人在「歸園田居」用完套餐後,信步走過美麗的花園,到「微風好雨」喝茶、聊天,這樣的用餐方式和環境,很受消費者喜愛。因此開幕一年多以來,月營業額約有三五○萬元,已可打平各項開銷。

然而,從三年前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到如今具體成形的桃花源,陳孟凱花了極大的心血。從開始規畫到整地、興建的過程中,預算不斷追加,最後竟高達五千萬元。

原本應該西裝革履的他,放下電腦鍵盤,改拿鋤頭,一草一木皆親力栽種,黝黑的皮膚、乾裂的雙手,正是努力過後所留下來的痕跡。

他的太太蔡傳嫻在旁說:「很多人羨慕我先生繼承這塊價值不菲的土地,但是當年這一片荒煙蔓草的景象,我覺得這反而是種詛咒,而不是祝福!」

打出品牌口碑 建立有機蔬菜銷售平台

對於陳孟凱而言,投入這麼一大筆錢、花這麼大的心力,打造這一片他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藉由好的用餐環境、好吃的餐點,把口碑打出來,塑造東籬農園的品牌,創造附加價值,讓東籬農園能成為各式有機蔬菜的銷售平台。

同時也讓更多消費者願意接受有機餐,進而幫助入不敷出、栽種有機蔬果的農民;創立東籬農園,讓陳孟凱的人生從七十五分邁向一百分,他笑說:「東籬就是我在紅塵中『修性』的處所。」

然而,由一個一切只講求證據、追求理性思考的科技人,轉變為感性思考、充滿人性關懷的文人雅士,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陳孟凱的人生,出現如此巨大的轉折?

陳孟凱自認從小就是個乖乖牌,父母要他考第一,他就不敢考第二名。從建中、台大電機系,到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拿到電機碩士、博士,求學路上陳孟凱都是第一志願。而進入社會後,事業、結婚、生子一一完成,擁有人人稱羨的名利與幸福的家庭。

然而,在三十歲那年,一位親近的長輩罹患憂鬱症和妄想症,家人全都束手無策,惟有陳孟凱能和這位長輩溝通,因此當時仍在美國工作的他,背負起幫助長輩治療病症的重責大任。

就在往返美國、台灣,協助治療的過程中,陳孟凱讀了許多心理、精神方面的書籍,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反思追求名與利這些「社會主流價值」,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平安喜樂」?

「處在商業社會中,我並不否定社會主流價值,只是覺得社會把它們太誇大了。對我來說,賺進更多的錢、開更好的車,蒐集這些『勳章』,只能把七十五分的七,變得更大,但是並沒有辦法把它提升到八或九。」

這樣反思、摸索的過程長達十年,期間陳孟凱也曾經返台創業。直到○一年,他決定放棄當時如日中天的科技事業,回到家鄉台中,完成讓自己的人生從七十五分變成一百分的理想。

陳孟凱家族位於中科附近有七千坪農地,身為長子的他,一直有把這塊土地資產活化的想法,也曾想過把它拿來建老人安養中心。但是,陳孟凱覺得開安養中心並無法激發他的熱情,就在一次日本MOA(岡田茂吉協會,日本最大有機認證組織)桃山餐廳自然食的參訪活動後,陳孟凱終於找到能激發他生命熱情的事業。

推廣「MOA自然食」規畫兩千坪有機示範農場

一般蔬菜栽種過程中,為了讓賣相好看,農藥、化肥濫用的情況非常嚴重,以至於現代人的身體愈來愈糟,後代子孫恐怕也將沒有土地可用。但是栽種有機蔬果的成本很高,導致有機蔬果的農民往往入不敷出。因此,陳孟凱要把東籬農園建立成一個平台,推廣「MOA自然食」,為有機農民增加收入。

陳孟凱認為許多人花錢花得很沒有「德行」,寧願花兩、三萬元不斷換手機,卻不願多花幾十元買有機蔬果,吃進那麼多毒素卻不自知。

過去身處科技業的他,也對科技界拚命鼓勵消費,不斷造成資源浪費,有更深的省思;因此陳孟凱自許要把東籬農園創造為值得信任的有機食品品牌,累積更多願意購買有機食品的客戶,為更多的有機農民創造商機,在自己有生之年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目前為東籬農園合作的農民廖運程就指出,之前曾與一些有機餐廳合作,但這些餐廳往往為了穩定貨源、降低成本,與多位有機農民合作,自己收成之後,貨往往賣不完,以致血本無歸。如今,東籬農園主動「包養」,讓廖運程栽種有機蔬菜的理想得以延續。

目前東籬農園的有機醋、蔬菜、肉類都是與有機農民合作,甚至之前南投縣中寮鄉有機栽種的柳丁滯銷,也是透過東籬農園寄售才賣光。陳孟凱運用文字包裝,把柳丁介紹給東籬的客人,在短時間內,就把五千公斤的有機柳丁,全數銷售一空。

陳孟凱說:「真的很奇妙,自從跳脫名利的羈絆,朝自己所認為一百分的人生前進之後,過去常有的焦躁與不安消失了,取代的是平安喜樂。」

陳孟凱的大學同學、曾一同創業的太一信通董事長覃培雄則說:「孟凱能脫離金光閃閃、刀光劍影的科技業而反璞歸真,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是他的好福氣。」

現階段,東籬農園站穩腳步後,陳孟凱計畫將剩下的二千多坪空地,規畫為有機示範農場,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有機栽種,談到未來的目標,他說:「我不怕商業模式被抄襲,相反的,如果東籬的獲利模式可行,我希望讓更多人來仿效。」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39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小檔案/

東籬農園 Profile

成立時間:2003年

負責人:陳孟凱

面積:7000坪(4500坪已開發)

主要業務:提供養生套餐、銷售有機蔬果

月營業額:約350萬元

政策決定成敗 二流市場撐不起一流經濟體

0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吳乃仁坦言,包括香港、新加坡及東亞交易所對台商有興趣,未來二年還有數十家公司會在香港上市,他能夠做的,除了更加強交易所的監理以外,還要放寬漲跌限制,此外,推出國際板也很重要。吳乃仁語重心長地表示,「證券市場(國際板)一開始推出就要成功,不然就是死路一條,慢慢改是沒有用的。」

中國崛起、亞洲崛起,不僅展現在股票市場的競爭,政府競爭才是全面性的。去年澳門拜賭場之賜,所有和賭場相關的股票大漲,何鴻燊的新濠國際市值就大增十七倍。賭場人人愛,華人尤其好賭,澳門金沙賭場的一位經理就說,「拉斯維加斯的客人來賭場是找樂子,澳門的客人進賭場是來挑戰命運的,他們就像進了戰場,目的就是要發財」,貼切地形容了賭性堅強的中國人!

除了澳門,娛樂業龐大的商機正撼動新加坡傳統的治國思惟。以往連嚼口香糖都違法的新加坡政府,四月中宣布開賭,國父李光耀自言因父親好賭,為賭變賣家產,因此他治國嚴禁賭博,但面對國際競爭,新加坡政府的危機意識,讓它作出重大決策轉變。就連日本、泰國政府也積極考慮開放賭場,希望藉此刺激經濟。

刺激經濟也是各國的一場競賽,不但要搶中國的內需、搶股市的績效、交易量,更要搶資金。香港因為金融自由,近年來享盡各種好處,愈自由、錢愈喜歡來,即使稅率低,收到的稅金也遠比高稅率卻收不到稅來得好。最近香港政府正考慮要取消遺產稅,新加坡政府對此也密集注意,因為取消遺產稅後,香港馬上變成有錢人的天堂,資金更加集中到香港。不收遺產稅,對於信託、銀行、私人理財、投資等金融業是莫大的利多,預料也將吸引所有富有的華人將資金留在香港,台灣政府不能不警惕。

摩根富林明亞洲區行政總監許立慶沉重地指出,「台灣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方向背離,政府對金融業諸多管制,不和中國扯上關係,但實際上產業又和中國關係密切」,這是非常矛盾的,古往今來的金融歷史,從來沒有「一流的經濟體可以用二流的資本市場來支持」的例子。

政策決定成敗 二流市場撐不起一流經濟體

0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吳乃仁坦言,包括香港、新加坡及東亞交易所對台商有興趣,未來二年還有數十家公司會在香港上市,他能夠做的,除了更加強交易所的監理以外,還要放寬漲跌限制,此外,推出國際板也很重要。吳乃仁語重心長地表示,「證券市場(國際板)一開始推出就要成功,不然就是死路一條,慢慢改是沒有用的。」

中國崛起、亞洲崛起,不僅展現在股票市場的競爭,政府競爭才是全面性的。去年澳門拜賭場之賜,所有和賭場相關的股票大漲,何鴻燊的新濠國際市值就大增十七倍。賭場人人愛,華人尤其好賭,澳門金沙賭場的一位經理就說,「拉斯維加斯的客人來賭場是找樂子,澳門的客人進賭場是來挑戰命運的,他們就像進了戰場,目的就是要發財」,貼切地形容了賭性堅強的中國人!

除了澳門,娛樂業龐大的商機正撼動新加坡傳統的治國思惟。以往連嚼口香糖都違法的新加坡政府,四月中宣布開賭,國父李光耀自言因父親好賭,為賭變賣家產,因此他治國嚴禁賭博,但面對國際競爭,新加坡政府的危機意識,讓它作出重大決策轉變。就連日本、泰國政府也積極考慮開放賭場,希望藉此刺激經濟。

刺激經濟也是各國的一場競賽,不但要搶中國的內需、搶股市的績效、交易量,更要搶資金。香港因為金融自由,近年來享盡各種好處,愈自由、錢愈喜歡來,即使稅率低,收到的稅金也遠比高稅率卻收不到稅來得好。最近香港政府正考慮要取消遺產稅,新加坡政府對此也密集注意,因為取消遺產稅後,香港馬上變成有錢人的天堂,資金更加集中到香港。不收遺產稅,對於信託、銀行、私人理財、投資等金融業是莫大的利多,預料也將吸引所有富有的華人將資金留在香港,台灣政府不能不警惕。

摩根富林明亞洲區行政總監許立慶沉重地指出,「台灣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方向背離,政府對金融業諸多管制,不和中國扯上關係,但實際上產業又和中國關係密切」,這是非常矛盾的,古往今來的金融歷史,從來沒有「一流的經濟體可以用二流的資本市場來支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