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為什麼要遷徙

入冬前的這個時刻是各類候鳥遷徙之際,全球各地的人類卻為禽流感而大傷腦筋,至十一月三日為止,根據外電統計因禽流感死亡人數已達62人,分別為柬埔寨4人、印尼14人、泰國13人、越南41人,可見死亡人數都分布在中南半島的國家,但全球都在高度的警戒預防禽流感的入侵,而這種病菌最大的傳染源就是候鳥。加拿大官員指出,目前有704隻候鳥過境,已驗出24%帶有禽流感H5病毒,但目前尚不確定是否為H5N1病毒。

候鳥為什麼年年這麼千辛萬苦的南北奔波,好像遊牧民族,難道它們不能找一個固定的家嗎?而在遷徙過程中又如何正確的找到回家的路?是什麼力量及訊息告知這些候鳥要搬家了?秋天向南飛、冬天往北遷,甚至往返二萬公里亦在所不惜?

候鳥的遷徙,很多科學家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尚無一個確定的定論,不過氣象學家認為是因氣候的因素,早在6000萬年到新生代第四季冰川期,鳥類就開始遷徙,因為當時的北極冰川向南移,導致高緯度的北方天氣極為寒冷,天地為冰雪所覆蓋、覓食困難,無法生存,破使這些鳥類離開原來的棲息地,向氣溫較暖、食物充沛的南方遷徙,當夏季到來,冰川向北移時,它們的原棲息地氣溫回暖時,又回到它們的老巢,這也應驗了人類的一句俗語,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好,其道理也很相通的。

事實上,候鳥是不可能在原居留地寒冷的北方過冬的,主要原因是它沒有稠密的羽毛及脂肪去抵禦嚴寒,同時也沒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如紅鶴、燕子,所以它們在冬季來臨前必須南飛。

另有一部份科學家是認為遺傳的結果,在6000萬年前的冰川時期,當極地的冰川南移時,部分的水鳥就非離原棲息地,去尋找溫暖及覓食容易的地方,當這些水鳥第一次從事遷徙時,其他的水鳥還留在原地,可是報了第二年,當寒流又來時,原來未遷徙的水鳥受到同伴的影響,便加入了遷徙的行列,年復一年,日久成習,遷徙的鳥類愈來愈多,終於形成每年大遷徙的候鳥,可是有些鳥類卻始終不遷徙,就是再冷的氣溫如零下40-50度,它們仍留在原地,如企鵝、海鷗、麻雀…等。

候鳥每年是誰提醒要遷徙?飛到什麼地方?為何它們又能正確的飛回來?根據研究得知,候補$本身有磁場感應器,在飛行過程中,與太陽或月亮的磁場相對應,隨時根據磁場的變化,調整飛行的方向及路線。另根據養鴿專家表示,鴿子在飛行過程中,一小時要調整飛行15次與太陽的角度。所以當冬天來臨前,地球磁場會隨著季節的改變,這種改變直接反應給候鳥,提醒候鳥冬天即將來臨,要準備搬家了,並根據磁場的變化,選舉棲息地及回到原居留地的巢窩。

數萬年來,候鳥在長期生物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的結果,已被訓練成天生的氣象學家,它們在飛行途中,能根據氣象變化如氣溫、日照、風向、風速、降雨、降雪、大霧…等天氣現象來確定居留地棲息時間的長短,有時盡管食物還很充足,它們會毫不猶豫的飛往目的地。

通常候鳥會選擇在晴空無雲的天氣搬遷,並借助有利的風向、風速調整飛行的姿態及飛行路線,以節省體力。在遷徙期間遇到雨天、降雪或大霧,候鳥會選擇適當的地方暫時休息,避免羽毛潮濕影響飛行速度,及避免體力及熱量的損失。所以可以根據候鳥的遷徙做為長期天氣預報的依據。

氣象與釣魚

台灣四周環海,釣魚成了許多休閒活動一,有些人不論白天或黑夜、刮風或下雨,都會風雨無阻的去釣魚,因此每年到海邊釣魚的民眾受風狗浪的威脅會很大,如北部沿海的八斗子,就是秋冬季風狗浪發生的主要地區,年年都有釣客被它席捲而喪命。所以釣魚首先要注意安全,其次是要釣到魚,所以釣魚與天氣及季節變化有密切關係。

在春秋兩季是釣魚的旺季,因為天氣變暖,海水溫度回升,魚群會在暖水面或向陽處活動,有利於釣魚。初夏魚在產卵有利釣魚,但到盛夏水溫高,魚兒不易上鉤,秋天海水溫度逐漸下降,水溫上層涼但下層暖和,也有利釣魚。冬天水溫低,魚群進入較深的水域,且也進入冬眠期,所以不易上鉤。

海水溫度影響魚兒的活動,水溫在15-25度是魚類活動最適當的溫度,就好像人類在20-26度之間感覺最舒服的氣溫。魚兒取食能力強,交配產卵也在這個水溫中進行,是釣魚的最佳水溫。當水溫超過30度以上時,魚兒也會去防暑、食慾差,魚兒不易上鉤,當水溫下降到5度時,魚兒會躲到較高水溫的海域,此時魚兒在較深的水裡,也不易釣到魚,所以氣象局在94年11月1日起,開始提供台灣近海的海水溫度,對喜歡釣魚的朋友,是一個最好的資訊及禮物。為什麼在寒流來時,台灣中南部的養殖業者的魚兒會被凍死,主要原因是養殖業者魚溫的深度不到十公尺,太淺的緣故。

氣壓高低會影響釣魚的成績,高氣壓來時水中的含氧量較高,魚兒會感到舒服而貪食,這時容易上鉤,相反的,低氣壓到達時,水中的含養量減少,魚兒不會太愛覓食,當然也不容易上鉤,此時去釣魚成績一定很差,這種現象在養殖業者感受最為明顯,在氧氣不足時,魚就會亂動,使水混濁,甚至把頭露到水面上,呼吸空氣,此時最不利於釣魚。

釣魚是一件很有趣,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閒活動,選擇有利的天氣也會有不錯的成績。一般而言,晴天都是很好的釣魚天,陰雨天較不適合釣魚,而豪大雨過後,大量泥沙沖向近海,也不利於釣魚。

月亮每天遲50分鐘上升

月球是繞著地球公轉的衛星,從朔到望再到朔,平均需29.5天。這樣在天空中運行一圈(以太陽為基準點),也就是每天可以見到月球約向東運行12.2度。由於地球是由西向東自轉,一周需24小時(以太陽為基準點),所以我們會看見星體每小時由東向西約移動15度,也就是地球每4分鐘向東自轉1度。

因此要看見月球在天空中前一天相同的位置,地球必須再向東自轉12.2度,也就是還需要4(分鐘/度)*12.2(度)=48.8分鐘,因此月球每天會約延遲50分鐘左右升起來。

一片雲有多重?

一片雲有多重?當然要看這片的面積及厚度而定。一般而言,雲中所含的以水滴為主,水滴的大小,決定一片雲的含水量及其重量,通常積雲中的含水量為每立方公米0.2~1克,高積雲為每立方米0.2~0.5克。層雲或層積雲為每立方米0.1~0.5克。兩層雲為每立方米15克。

假若一片一平方公里的積雲,其每立方米含水量為0.2克計算,其重量為200噸,而這麼重的一片雲為什麼還飄浮在天空中?因為雲中的小水滴直徑有0.01毫米,其下降速度是每秒0.5厘米,因此只要有上升氣流,就能把這些小水滴懸浮起來,下雨就是上升氣流無法支撐較大的水滴所致。

冷氣團交界形成鋒面

性質不同之冷暖兩氣團相遇時,交界處會產生一條狹長帶狀的雲帶,即稱為「鋒面」。鋒面帶的長度短則數百公里,長則幾千公里,由下層到上層逐漸隨高度而變寬,並呈傾斜狀態,冷空氣位在下方,暖空氣位於上方。

當冷空氣前進,迫使暖空氣後退而取代暖空氣原有位置,則此時之鋒面稱為「冷鋒」,反之稱為「暖鋒」。當冷暖氣團勢均力敵使鋒面呈希留狀態,稱為「滯留鋒」。另外,當鋒面系統在移動時,如果冷鋒趕上暖鋒或是兩條冷鋒迎面相遇重疊時,鋒面和鋒面間相互合併即稱之為「囚錮鋒」。在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冷鋒和希滯留鋒

飛鳥危害航機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一架載有一百多名乘客的客機,15日下午從杭州飛往廣州途中,在5,000公尺高空與一隻飛鳥相撞,機頭的雷達防護罩被飛鳥撞出一個如臉盆大的凹坑,機上的乘客全部安全。

經過詢問飛行員得知,飛機在5,000公尺高空飛行時,機頭上曾傳來「砰」的一聲劇烈撞擊聲,當時機組人員就已經意識撞上了飛鳥。有關人士指出,由於撞擊位置距離飛行員駕駛艙僅有一公尺多,如果飛鳥撞上架駛艙,將極有可能危及飛行員生命安全。

檢測後發現,機頭雷達防護罩被撞凹陷將近4公分,防護罩表面的油漆已經脫落。有關人士說,如果撞擊力度再大一些,穿透防護罩後傷及雷達,那對航空飛行安全將帶來更大威脅。

華南涉危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慧建指出,老鷹、野鴨、大雁、信天翁等鷹類、雁鴨類以及部分海鳥都能利用氣流,飛上萬公尺高空,到達與飛機飛行高度一致的平流層。而在該高度,飛機飛行速度通常都在每小時500公里以上,因此「飛鳥是最可怕的,很容易就造成機毀人亡。」

根據權威統計,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一萬次鳥撞飛機事件。自1960年以來,由於飛鳥的撞擊至少造成了70架民用飛機損失、201人喪生;250架軍用飛機損失、120名飛行員喪生。目前國際航空聯合會已把鳥害升級為「A」類航空災難。

乳牛放屁污染加州空氣?

加州聖華金谷的空氣污染高居全美之冠,此地區形成煙霧(smog)的最大污染源不是汽車排放的廢氣,而是乳牛排放的屁。

聖華金谷空氣污染管制區官員指出,每頭乳牛平均每年排放十九點三磅有機氣體,因此乳牛排放的有機化合物比汽車或殺蟲劑產生的污染源還多。這項研究結果將做為制定嚴格空氣品質法規的依據,以管理此地區日益興盛的乳牛業。

聖華金谷、休士頓和洛杉磯高居美國空氣污染最嚴重前三名,每年排名順序視當年天氣狀況而定。不過,過去六年來,若以八小時為測量標準,聖華金谷違反聯邦規定的臭氧煙霧上限的次數最多。「八小時標準」是環保局測量煙霧嚴重性的主要指標。

乳牛業將被迫投資數百萬美元引進圍欄和污水處理池的污染控制科技,甚至必須考慮改變乳牛飲食,以符合擬議中的空氣品質規定。

業者質疑這項研究結果的科學根據,西部乳牛業者團結聯盟執行長馬許指出:「法規應有科學根據,科學家甚至無法偵測到乳牛的排氣,如何計劃排氣量。」該團體考慮提出告訴,阻止制定法規。

不過此地區許兒童有氣喘病,官員在炎熱的夏天對空氣品質提出警告,支持制定嚴格法規的人說,乳牛排放有機氣體不容忽視。

人類的長像跟著氣候走

人的長像雖然與父母親有關,但非完全,包括膚色、容貌、外觀、性格和行為…等,確與氣候變化習習相關。人的膚色淤分為三類:黑人、黃種人和白人。

黑人早期分佈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由於陽光強、氣溫高、日照時間長、紫外線指數偏高,所以皮膚顏色呈黑色,為了抵禦剛溫強光,所以他們的脖子很短,頭顱明顯偏小,頭髮短呈捲曲波浪狀,鼻子較闊,這樣有利於散發體內的熱量。另外,由於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在室外活動的時間較長,又因氣溫高心情易發怒暴躁。

黃種人大多分佈在中緯度地區,平均氣溫較熱帶地區低,為溫帶氣候,因太陽為斜射,故紫外線指數不及熱帶,日照射時間相對比赤道附近少,故膚色呈黃色。又因中緯度地區氣候變化大,夏天熱冬天冷,全球各種氣候均在中緯度地區發生,嚴寒、酷熱、颱風、乾旱、冰雹、降雪、龍捲風、沙塵暴,養成此區人類有克服各種氣候的能耐,全球人類菁英均出自中緯度地區。居住在此區域的人類,頭大呈圓型,臉部比較平。

白人一般分佈在高緯度的寒帶氣候,由於太陽不能長年直射,陽光照射強度較弱,一年中幾乎有一半時間見不到陽光,紫外線指數偏低,氣溫很低,嚴寒時間又長,為了底禦嚴寒低溫,因此鼻樑較高,鼻孔道較長,略呈鉤狀,有利於冷空氣進入體內的加溫及減少散熱量。由於氣候冷,室內活動時間長,人與人朝夕相處時間長,養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忍耐力,譬如生活在極地的愛斯基摩人,被人稱為「永不發怒」的人。

現在由於交通發達,在各種氣候區都可以見到不同膚色人類,但氣候對人類外觀長像一樣不易改變。除氣候區會影響人類的長像外,住在不同高度的地區,因氣候也有差異,亦會造成不同性格,如生長在高山的居民,因空氣稀薄,山區民眾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發達,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也比平地居民明顯偏多,山區居民又因山高地廣,人煙稀少,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人,說話聲音宏亮,個性誠實爽直,如台灣原住民個個從小就能歌善舞。

居住在溫暖宜人的水鄉居民,因氣候濕潤,風景秀麗,人們對周圍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機智敏捷,所以在大陸江南地區,文人墨客較多。居住在廣闊草原的游牧民族,如大陸的塞北地區、美國早年的西部大草原,因為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風沙很大,所以他們常常騎馬奔馳盡情舒展自己,性情變得很豪放直爽,熱情好客。

氣候對身高影響最為明顯,如大陸北京地區,年日照時數為2778小時,武漢為2085小時,廣州為1948小時,成都為1239小時,所以這些城市的居民,平均身高依次為北京人最高、成都人最矮,其原因為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的脫氫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它能促進人類骨骼長高的作用,所以孩童期要做適當的戶外運動,能幫助年青人長高長壯。

毛烏素沙漠是世界沙漠暴雨中心

位於中國西北部,總面積73344平方公里的毛烏素沙漠,多年來的暴雨日數、日月最大降雨量、及年平均降雨量都高於其它沙漠,可說是世界沙漠暴雨中心。

毛烏素沙漠橫跨內蒙、陜西及寧夏三個省區,在中國十二大沙漠中排列第五位,其降雨量與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等五十個不同大小沙漠來比,都要高得多,有最強的暴雨中心之稱。

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鄂爾多斯高原及周圍的地理條件所致。

平溪火燒寮一年兩百天在下雨

位於基隆、台北、宜蘭三縣市交界迎風面的平溪火燒寮,可以說是見雲就下雨,一年有兩百天是雨天,年平均降雨量達五至六千毫米,為東南亞最高,尤其是在每年的九月到次年三月,當東北季風南下或是颱風天雨量更是集中,因此以「暴雨中心」聞名全台,就連大陸的地理百科全書都把此地列為全國的「雨極」。另外,上次納莉颱風所帶來的雨量,就超過大陸降雨最少的吐魯番窪地托克遜一百年的總雨量,您說嚇不嚇人。

就因為這裡的雨多,便成為汐止地區水患的原因之一,而氣象局也以此地為觀測重點,就連未來員山子分洪道的啟用,也會以這裡的降雨量為考量。雖然這裡常常下雨,卻更增添了它煙雨朦朧的美感,花草樹木也長的很好,所以當您下次來到這裡時,別忘了多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