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低壓、缺氧高山旅遊危及健康與生命

2006年7月1日大陸青康藏鐵路全線通車,由北京可直達西藏的拉薩,全長五千多公里,它的通車受到全球矚目,不但影響到當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更讓旅遊業颳起一陣探索旋風,尤其是西寧到拉薩這段,有人就稱它為「天堂之路」,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離天很近,離家卻很遠,也就是鐵路都在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中行駛。

此段鐵路,從海拔2300公尺的西寧站開始,向上爬升約2829公尺的格爾木,再爬升到5072公尺的唐古拉山站,時間約要27小時,但就在這27小時當中,有12小時火車都是在四千至五千公尺高的山路,好似走在天堂裡的山路此時有許多旅客開始產生不適應狀況,有出現頭暈、頭痛、心悸、嘔吐、身體不適…等現象,嚴重者甚至死亡,根據大陸官方報導,已有一名香港旅客在車廂中死亡,但根據媒體報導已有九人死亡,為什麼這條鐵路會又這麼大的潛在危機,與平地有這麼大的差異,且危害著乘客的健康與生命,這就是在大自然環境中,大氣環境場改變了低壓、缺氧、低溫、嚴寒、強風等天氣現象所產生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高山症。

我們賴以維生的空氣,絕大部分是集中在高度一千公尺以下的空氣層,自地面往上升,每上升一百公尺,空氣就會隨之減少10%,所以高度越高空氣就會越稀薄,當人們在這種環境下呼吸時,吸氧量也會明顯減少10%,單位體積內氧氣僅有21%,所以體內氧氣自然也會不足,此時就容易產生昏眩、頭痛、心悸、嘔吐、視力模糊…等現象。又由於此時氣壓低,導致體內壓力大於體外的氣壓,有些人就會出現臉部、手腳,甚至全身的浮腫現象,嚴重時還會整個人浮腫導致行動困難,或者死亡。所以旅遊一定要先瞭解目的地的地形、高度與氣候,否則便會乘興出門、敗興而歸危害到身體健康及生命。

不同海拔高度空氣中含氧濃度及人體反應情況:

海拔高度(公尺) 0 1320 2400-3510 3510-6440 6440-10860

含氧濃度(%) 21 <18 16-14 14-10 10-6

大氣壓力(atm) 1 0.86 0.76-0.67 0.67-0.48 0.48-0.28

人體反應情況 正常 略感氣喘、容易疲倦 呼吸加速、脈搏加快、血壓上升、頭暈、有些人手腳出現浮腫 視覺模糊、頭暈、疲勞、全身浮腫、注意力減退、思維紊亂、胡言亂語 頭痛耳鳴、惡心嘔吐、已無法言語、進入昏迷狀態

根據西藏拉薩氣象局觀測拉薩年平均含氧量佔平原地區含氧量的64.3%,並且隨季節不同,含氧比例也不同,其中以秋天的十月含氧量最高達67%,十一月開始含氧量逐漸下降,到冬天十二月僅佔62.7%是最低的。一般而言,氣壓越高,含氧量越多,反之亦然。

氣溫的變化是旅遊者必須注意,並且要知道的基本常識。尤其是前往山地旅遊,如台灣的阿里山、合歡山,大陸的黃龍、九寨溝…等,以及現在最熱門的西藏旅遊。氣溫跟空氣一樣,是隨高度而下降的,高度每上升一千公尺,就下降6.5°C,換言之,若平地溫度為30°C,那麼三千公尺的山區就只有12°C,更遑論四、五千公尺的西藏高原地區,若您沒有帶足夠的禦寒衣物,就有可能會輕則感冒,重則失溫而危及生命。民國七十年元旦,兩名大學生爬陽明山,上午剛好處於鋒面前的暖區,高溫炎熱,所以只穿短袖出門,但下午卻冷鋒到達,氣溫急速下降,結果慘遭凍死的悲劇。

試想,陽明山的高度最高僅1120公尺,而青康藏高原平均高度為4300公尺以上,比台灣的玉山還高,夏天玉山的氣溫僅有5-6°C之間,青康藏高原夏天的氣溫會在0°C就更不用懷疑了。所以高山旅遊,因失溫而喪命者時有所聞,尤其住在亞熱帶地區的人,民眾對山區氣溫的變化感受不多,因此很容易就忽略了這些能使人致命的低溫,所以不容小覷。

強風也是山區大自然裡的特產,風的強度大小,也是隨高度而增加的,在台灣山區凡是地名叫埡口的地方,均為風速較強的地區,在三千公尺高度的山區,以合歡山為例,山上冬天的風速每小時約60-70公里,夏天約為30公里,換算成蒲氏風級約為冬天5-6級風,夏天約2-3級風,但在上述所稱埡口地方的風速度可達10-12級,這類風速若在爬山時,就有可能把人吹落,如1945年2月12日,玉山氣象站人員在上班路上被強風吹落而身亡。

青藏鐵路通車後,高地旅遊頓時成為熱門,高山症的認識與預防也成為旅遊前必備的健康知識。根據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傷亡統計,從1994年到2004年3月止,共有118件重大意外事件,發生在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其中有44人死亡,而死亡名單中,就有許多是因為高山水腫導致走路不穩失足死亡。台灣有70%的土地是高山,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00多座,其中熱門的合歡山、南湖大山,在過去十年中發生兩百多件山難,其中三分之一與高山症有關。而登山過程中,從平地到3000公尺的合歡山,只要三個小時就有高山症發生的情形,只是停留時間不長,少有人發現。

在4000公尺以上的青藏鐵路有1140公里長,行車至少12小時以上,發生高山症的機率非常高,冬季此區域內的含氧量只有63-64%,是全年中氧氣最少的季節,尤其七歲以下的兒童,對高原低氧環境十分敏感,容易發生缺氧,另外老年體弱且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患,也較易出現高山症情況,此外,自以為身體健康且強壯的年青人,也會發生高山症的可能,高山症是不分年齡層,它與人的體質有關,因此欲前往高地旅遊時應該特別小心,如果一定要前往,有以上病狀的人就要先請教醫師,或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有一個愉快且完美的旅遊。

夏天強烈陽光對眼睛的危害

春分過後北半球白天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因為太陽從春分開始越過赤道向北半球移動,白天長、夜晚短、日照時間增多,不僅氣溫逐漸回暖,紫外線的危害指數也相對增加了許多,過多的紫外線不僅僅止於對皮膚的傷害,若在強烈的陽光下,特別是在夏天,也同時會灼傷到我們的眼睛,所以夏天不只要護膚,也是護眼。

夏天護眼最好的方法是戴一頂有帽沿的帽子,它不僅可護眼,也保護了您的臉部,但有些人會認為戴帽子太熱,尤其在35°C以上的氣溫下。因此許多人放棄了帽子,換上了自己覺得又帥又酷的太陽眼鏡,所以太陽眼鏡成為夏季帥哥美女爭相採購的時髦商品。

太陽眼鏡主要的目的是防止紫外線傷害眼睛,尤其是開車的朋友及飛行員,在夏天陽光直接照射下更需要它。在冬天的雪地裡,因白雪的反射而刺激到眼睛,也需戴太陽眼鏡,由此可知戴太陽眼鏡主要的目的是保護眼睛,其次才是講求美觀。

時下很多年輕人為了耍酷,而整天戴著太陽眼鏡,甚至到了室內也捨不得摘下來,如此長時間的戴著,會造成眼睛的疲勞,且會傷害到眼睛看東西的角度,因為太陽眼鏡一般俗稱墨鏡,它的透光度不及近視眼鏡,在室內看東西就沒有那麼清楚,此時必須使勁的去看物體,時間久了,眼睛的疲勞程度就會增加,若長期下來,我們的眼睛在長時間的暗淡燈光下,會提早開始退化,這種退化會進行的比較緩慢,常被人們所輕視忽略,且不易察覺,但它卻在危害著我們眼睛的健康。所以在夏天戴太陽眼鏡時要特別提醒各位讀者,在室內最好拿掉。

其次是太陽眼鏡品質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眼睛的健康。好的眼鏡可以過濾百分之七十五的太陽光,選購太陽眼鏡時應要特別注意鏡片要有過濾紫外線的功能,就是一般所稱抗UV功能,其中以灰色效果較好,它能讓使用者更好的分辨顏色,其次是茶色,再其次是綠色、暗綠色,因為這些顏色可以吸收較多的紅外線和紫外線。藍色鏡片會干擾到眼睛的視力,如交通號誌紅綠燈的顏色。所以在選購首先要注意實用性,不傷眼睛,其次才是美觀。另外,鏡片大小對防紫外線的功效也不同,一般而言,鏡片大的要比鏡片小的效果好,夏天到了人們在強烈的太陽下活動的時間增多,要注意保護自己的眼睛,特別是在戶外工作者,出外旅遊、游泳時,除了要戴大檐帽子外,並應戴深色太陽眼鏡來保護您的靈魂之窗。

出國旅遊飛行途中的氣象保健

很多人在問候語中常有這麼一句話:「最近有沒有出國」,顯示國外旅遊人數大增,尤其在寒暑假期間更是出國的旺季。然而出國的重要交通工具就是飛機,由於旅遊目的地的不同,飛行的時間也就不相等,台灣到香港最近也要九十分鐘,到日本要三個多小時,美國或歐洲等地要長達十至十六小時,這麼長的飛行時數,數百人聚集在一個密閉機艙裡,由於空中氣溫、氣壓、濕度…等氣象因素的改變,對某些旅客會產生身體不適的症狀,所以在出國旅遊的飛行途中要特別注意身體的健康。

搭飛機時主要影響乘客健康的氣象因素有以下幾點:

1.氣壓的改變對乘客的影響:

平常我們居住的環境氣壓為一大氣壓(1013百帕),颱風來時的低氣壓約在950至900百帕之間,冬天當冷空氣來時的氣壓為高氣壓,其高度為1026至1029百帕之間。無論是低氣壓到或是高氣壓到,這些氣壓的改變都是經過二至三天的變化,人類對這種氣壓的差異改變毫無察覺或感受的到,但魚類可感受的到。

一般飛機的飛行國際航線的高度約在9000公尺(氣壓約500百帕)至12000公尺(氣壓約200百帕)之間,起飛時從地面的1013百帕,在約一小時很短時間內氣壓下降到500百帕或更低,雖然現代客機都有加壓艙等設備,客艙內的氣壓會隨飛機的上升或下降調整,但對某些乘客而言,仍會感到不舒適,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耳鳴、耳痛、暈眩或嘔心,其原因就是我們耳朵裡的中耳所感受到的氣壓差不斷的增大所致。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嚼口香糖、打個哈欠、下腭左右活動一下、一般可立即見效。另外,也可用手把耳朵往上提一提,然後踗住鼻子,閉上嘴,把氣輕輕的憋上鼻腔,壓入耳咽管。如果情況嚴重的話,盡速通知空服員急救。

有些乘客在氣壓變化時會感到鼻竇區發脹、刺痛,嚴重的會流鼻血。因此當您在搭機前患有感冒、上呼吸道疾病或鼻部有疾病時,最好把藥物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由於客艙內氣壓低,會導致血液中含氧比例降低,對血液系統或呼吸系統有毛病的乘客影響較大。另患有貧血、心臟病、高血壓及懷孕婦女應要特別注意,因為缺氧會對這些疾病患者造成脾臟及腦髓中形成血栓,尤其對二十四小時內曾經做過潛水運動,或潛水作業人員應避免搭乘長途飛機,以免發生意外。

2.氣溫與濕度的變化對乘客的影響:

客艙內均有空調設備,氣溫控制在20至23度C之間,由於氣壓低,機艙內的空氣相當乾燥,相對濕度只有15至20%之間,乘客在長途飛行中會感覺疲倦,所應常喝水或飲料,飛行員及空服員應多注意皮膚的保溼,否則容易蒼老。

3.亂流對乘客的影響:

在飛行途中常會遇到不穩定的氣流,這種氣流稱它為「亂流」,因為它是上下運動的氣流,所以導致飛機也上下的起伏,嚴重的亂流還會造成飛機突然下降數千呎,使得乘的意外傷亡,所以在飛行中,空服員常提醒乘客要繫上安全帶,中度或輕度的亂流也會造成乘客的不適會嘔吐。亂流的強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強度等三種,鋒面通過或颱風裡的亂流均可預測的到,唯獨晴空亂流目前的氣象科技尚無法預測得到,因此危害也最大,如台灣到日本航線中,琉球上空經常有此亂流發生。

4.紫外線輻射較強:

由於高空中紫外線輻射指數比地面高,所以常搭乘飛機的朋友或空服人員發生皮膚病變、乳腺癌的患者的比率就很高,皮膚老化也較常人快,因此這些人應定期體檢外,更要注意防紫外線措施。近年來,新的機種已特別重視空中紫外線的嚴重性,所以特別採用防輻射的措施,以維護乘客及組員的健康。

5.機艙內的空氣污染:

民國92年國內SARS期間,凡搭飛機的乘客,只要有一位感染SARS,整班機的乘客及組員均被強制隔離及檢查。由於機艙內乘客數百人,長時間處在艙內狹小的空間,儘管機上有空調設備,但仍免不了空氣的重覆使用,此時最容傳播病毒,同時艙內的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的含量比偏高,乘客容易疲倦外,也容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所以儘量避免飛行途中飲酒,雖然機艙內有供應免費的酒,因為酒精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功能及影響健康。

6.時差對身體的影響:

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及身體各部位都有自己的生理時鐘,會自然訂定用餐、活動及睡覺的最佳時間,由於長途旅遊的長時數飛行,一定會跨越時區的差異,就是一般所謂的時差問題,而會導致生理節奏的改變,有的人會頭腦昏沈、食慾不振、不易入睡,好幾天都調整不過來,以致造成旅遊上很大的痛苦,甚至造成身體不適,為避免此類事情發生,在飛行途中最好多睡覺,嚴重者應立即就醫。

旅遊是件愉的事,如果在旅途中發生不愉快的事,對整個旅遊計劃不失為一大敗筆,所以在旅遊出發前,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氣候因素變化所可能發生的疾病,能充分做好心理準備及事前的預防,才是旅遊保健的上上策。

新疆爆發冰凌洪水

中國新疆伊犁河2006年1月10日爆發「冰凌性洪水」,造成上千人家園被毀,2千多畝農田被淹沒,洪水漫過的田地與路面變成冰場,人走在上面能聽到冰裂聲。洪水浸濕了大量牲畜飼草飼料,部分雞和羊羔被凍死。大陸民政部門估計,這次冰凌災害仍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為了疏解洪水,當地救災人員正在用挖土機清理水道,遇上堅冰阻塞,則以爆破方式炸開封凍的冰塊。

「冰凌性洪水」又稱「凌汛」,是由於氣溫下降時,河水結冰封住河道,如果這時上游氣溫快速回升,解凍的河水無法順著河道流出,就夾著冰塊漫出河道,造成災害。

氣象與風水

由古至今不論是達官貴人,或是販夫走卒都相信風水,總統相信風水,因為總統府的門面建築一改再改,交通單位相信風水,因為台鐵的台北車站加裝玻璃帷幔,立院及新任縣市長也都相信風水,所以將辦公桌椅的方位或擺設都做了大幅度的調整。當然,一般民眾也相信風水,凡建屋、買屋、遷居、結婚…等重大事件都要請風水先生來看看才覺得安心,其目的不外乎都是要驅邪避凶,或是討個吉利。

其實風水這兩個字就與氣象習習相關,因為風生水,有了風空氣才會流動,空氣上下移動就會產生雲或霧,有了雲就會下雨變成水,水能提供植物生長,所以水生木,接著,木經雷電燃燒回歸大自然後,就變成了土,土裡會含金,所以土生金,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有此可證,風水確與氣象有密切關連,而此五行變化,也深深影響中國人五千年來的思維。

風水師常向民眾說,風水寶地的要素為龍、砂、水、穴、向等五要素,以現代科學眼光看其所說的,就是要選擇好的地形、位置、水系、土壤及方向等要素,所以風水師的任務就是要幫顧客「尋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但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經濟條件也有差異,因此不可能同時滿足以上五個要素,此時便應有所取捨,或找替代方案。所以風水上又認為水比山更重要,有山無水之地不可取,因為有水無山也可成風水寶地。另外,對水系要求深靜、悠緩、彎曲、回環,選擇地址時,應在水流內灣那一邊,水為生命的本源,古人對水資源的重視,與今日對環境生態的重視是一致的。

國內許多寺院都建築在深山密林之中,往往是背靠青山、前臨綠水,被信眾認為是風水寶地。其實,他們這種選擇是與氣候有關,背靠山,冬天可擋住凜冽的寒風,夏天可迎接清涼的南風,前臨潺潺溪流,則可提供必須水源,而深山密林又提供了清新的空氣,如此山明水秀的自然環境,當然可讓住在當地的人心曠神怡,所以中國人的住宅方向以坐北朝南為主,這是有其道理的。

因為在北半球寒流的冷空氣是從北方向南移的,日照則是由南向北移,坐北朝南的住宅大門及窗戶均開向南,後門及氣窗均朝北,如此可抵擋寒冷的冬天,讓斜射的太陽光線進入室內,提高居住環境的室溫,反之,夏天斜射屋內,能降低室內氣溫,對人們的生活起居是有利而健康的。

所以任何一地的自然環境,都不能完全滿足風水方面的五項要素,也存在著許多差異。因此,當我們在選擇住宅等建築地址時,應考慮當地的地質結構是否堅實,是否是在斷層帶上,以及地勢如何、四季氣候的變化如何,還要顧慮到恆常風向是什麼、周遭三十公里內有無危害人體健康的工廠廢氣或放射性原素,以及地下水是否會入侵室內,有了科學的觀測資料後,其實就可自行決定此地是否屬風水寶地,不需再請風水師為您探勘尋找,同時也可避免被騙上當,所以都瞭解氣象知識是絕對有益而無害的。

氣象與釣魚

許多朋友喜歡釣魚,這也是國內主要休閒活動之一,由於國內大川少,溪河雖多也多屬淺河流域,因此溪中的魚蝦都不大,相對的溪釣人數也不多,但因台灣四周環海,使得海釣的人口相對的比較多。

冬天受冬北季風影響,台灣北部海域的風浪特別強,每年被瘋狗浪捲走的釣客均有五至六人之多,海釣雖然有其危險性,但仍吸引了大批釣客,所以無論是溪釣或海釣安全都很重要。另外,隨天氣及季節的變化,釣魚的種類也會不一樣,,所以釣魚這種休閒活動與氣象變化關係極為密切。

釣魚與安全

喜歡溪釣的朋友,夏天要特別注意午後雷雨後的溪水暴漲。夏天溪水溫度涼、也不深不急,,所以許多釣客喜歡站在河中釣魚,但要特別注意夏天山區最容易下雨後陣雨或雷雨,此時河流溪水會突然暴漲,釣客常因此走避不及而喪生。

另颱風天或颱風過後也是溪釣的危險期,因為山區的土石流及暴漲渾濁的溪水常伴有滾石及巨木等會危害釣客生命安全的不利條件。喜歡海釣的朋友除了要注意夏秋兩季颱風的訊息,冬天的強烈東北風所帶來的瘋狗浪也是海釣者的剋星。

當颱風在台灣近海約200公里處時,台灣近海已有較大的長浪發生,這些浪碰到台灣東北部、北部的地形,就會有瘋狗浪的產生,颱風越接近,風浪就越大,此時不要以為颱風的陸上警報尚未發佈就很安全,其實海上具大風浪早已到達,此時要早點收桿,千萬別釣以輕心,以免造成憾事。

其次,台灣的冬半年是東北季風盛行期,尤其在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二月東北風特別強,平均風浪在六至七級,陣風可達十至十一級,相當於輕度及中度颱風的風力,海上的浪可高達六至八公尺高,所以瘋狗浪就特別容易在北部海面出現,所以當天氣預報有強烈冷氣團到達時,請喜歡海釣的朋友就要暫時忍耐一下以策安全。

釣魚與季節變化

一般而言,春天和秋天是釣魚的旺季,冬天是釣魚的淡季,因為春天氣溫回升,水溫也開始回升(海水溪水均相同),魚多在中午暖和、向陽的深水處,或在雜草叢生的淺水處活動,此時有利於釣魚。初夏魚在產卵,也有利於釣魚,但到盛夏的七至八月,水溫高就難釣到中等以上的魚。秋天水溫上涼下暖,魚在深水處有利於釣魚,冬天水溫低,魚群一般進入越冬期或更深的海底,此時就很難釣到魚了。

釣魚與氣溫變化

當水溫升到15度時,魚群活躍,有些魚進入交配產卵期,需要大量的食物,這時最容易釣到魚。當水溫到25度時,魚兒覓食能力最強,正是釣魚的黃金季節。當水溫高達30度時,魚兒也開始防暑,無心覓食,因此魚兒難上鉤。相反的,當水溫下降到5度以下時,魚兒深藏到更深的水域,此時就更難釣到魚了。台灣的養殖漁業在水溫到5度以下時,就會出現魚群暴斃的現象,主要是因為養殖業的水塘深度不夠,當氣溫下降到5度以下時,魚兒無處防寒所導致的。這就是為什麼海中或大河裡的魚不會因外界氣溫驟降而死亡,正是因為其深度夠可供禦寒。

釣魚與氣壓的變化

氣壓高時,水中含氧量就多,魚而感到舒適、活躍,就喜歡覓食,因此容易上鉤。相反的,當低氣壓到達時,水中含氧量減少,魚兒就會感到不安難受而不利於上鉤。所以釣魚應選在好天氣時出桿,這樣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釣魚是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休閒活動,但安全最重要,其次才是釣魚的成果,選擇一個有利的釣魚天,如溫度在15至30度之間,海上風速不到五級的晴天是最佳的選擇,提供給各位愛釣魚的朋友參考。

候鳥為什麼要南飛

鳥類分兩種,一為「留鳥」,就是定居在某一地區不會隨氣候季節變化而遷移居所,它的地域觀念較重,就好像人類有固定的居所一樣。二為「候鳥」,顧名思義就是隨著季節變化定時遷移居所的鳥類,就好像游牧民族一般。

候鳥為什麼要南飛,指的是北半球的候鳥。候鳥通常會在一個地方產卵、養育幼鳥,等季節到了就會飛到另一個地方去過冬,有些候鳥只是從山的北邊來到南面而後返回,有些候鳥則要遠度關山、飛越重洋,到好幾公里外的地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再原路返回。相信很多人都要問,候鳥為什麼要遷移?為何可以正確的飛回原地?在飛行路途中又為何不會迷失方向?

根據氣象專家的解釋,候鳥遷移起始於6000萬年前,到新生代第四季冰川期,當時北半球的冰川由極地向南移動,北方高緯度地區的天氣極為寒冷,陸地均被冰雪覆蓋,給鳥類帶來極大威脅,無食物可吃,迫使它們離開原棲息地向南飛去,之後隨著冰川向北移,這些鳥類又向南移,隨著冰川期的南移及北推,這些鳥類便習慣性而成了週期性的遷徙。

當冰川來臨時,第一次鳥類南遷,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向南飛,只有一小部分飛離原棲息地,不過到了第二年的秋天,當冷氣團又到達時,那些未遷徙的鳥受到同伴的誘導便也加入了遷徙的隊伍,就這樣年復一年日久成習,終於養成現在候鳥的定期遷徙。

候鳥的頭部有一個敏銳的磁場感應器,它能在感應太陽及月亮的磁場變化來計算太陽及月亮的位置,以瞭解何時該遷徙了。在遷徙過程中,白天它會不斷調整自身與太陽的角度,夜間則根據月亮的磁場和位置來確定自己的飛行方向和路線。

候鳥對地球磁波的變化也十分敏感,並能依據地球磁波的變化辨別方向,其中以鴿子、海鷗、知更鳥對地磁波感應能力最強,候鳥就是根據自己掌握地磁波的變化訊息來決定他們的遷徙地及棲息地,而正確的每年南來北往卻絲毫不差。依據台灣各地賽鴿專家聲稱,鴿子在放飛初期,一小時就要調整十五次與太陽的角度。

其實候鳥也是天生的氣象專家,因為候鳥在遷徙過程中,它能充分的利用有利的氣象變化,如氣溫、降雨、光照…等要素的變化,確定在居留地生活的時間、長短及遷移的時間。大多數的候鳥都選擇在晴朗無雨的日子飛行,這樣既能防止羽毛淋濕導致熱量的損失,更能提高飛行速度。

另外候鳥還能敏感的感應風向、風速及氣壓的變化與波動,來調整自己的飛行高度及姿態,並借助上升氣流及順風等有利氣象條件來節省體力,我以當有大霧或強風出現時,常發現會有不同的候鳥會暫時棲息於一地,天氣轉好時,它們就會循著正確的方向遷徙到目的地,所以說候鳥是很好的氣象預報員一點都不為過。

氣溫與禽流感

2005年11月25至27日為期三天的國際水鳥大會第一次到台灣的台南市舉行,台南的七股濕地是每年候鳥必經之地,也是許多候鳥棲息的場所,更是南台灣的賞鳥聖地。主辦單位本想藉此國際大會來推展台灣的賞鳥觀光事業,不料卻成為全球野鳥暫停交易的討論大會,主要原因是全球處在禽流感的威脅陰影中。會中國際鳥盟企劃部主任Marco Lambertini表示,野鳥和家禽雜處的野鳥交易,使野鳥感染禽流感的機會大增。

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11月27日公布全球禽流感因H5N1高病毒致死的人數已達到68人,其中以越南最多達42人、泰國次之13人、印尼第三為7人、柬埔寨4人、中國2人,這些死亡人數多分布在東南亞地區,中國大陸雖只有2人死亡,但已有遼寧、青海、西藏、新疆、安徽、湖南等11個省份有疫情發生。新疆是冷氣團的發源地,12月的氣溫最低可達零下攝氏15~20∘C。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11月底就發生200多隻家禽死亡,且經中國國家禽流感實驗室証實為H5N1病毒,可見禽流感病毒可在低溫下存活。

很多人都認為病毒在天氣冷的時候會死亡,尤其在寒流來的時候,更不容易存活。不過根據中國大陸的湖北省醫療氣象專家陳正洪研究發現,禽流感可在攝氏零下20∘C的氣溫下存活40天,如果氣溫上升到攝氏20∘C時,它只能存活7天,可見它生存的氣溫在零下20∘C到零上30∘C的範圍內,當溫度高時,它的存活率減低,所以很多專家呼籲不要生食雞肉,一定要煮熟食用,其道理就在於此。

陳正洪又說,禽流感病毒的生存溫度與動物體溫溫度範圍構成H5N1病毒適宜傳播的溫度。也就是說禽流感必須藉著一恒溫的鳥禽動物傳播而流行的適宜天氣溫度在0∘C~30∘C,最佳適宜氣溫在10∘C~20∘C之間,這也就是禽流感病毒在11月~12月間越南、泰國兩地病情擴散的主要原因。

台灣也處於東南亞地區的亞熱帶氣候,冬天12月到明年的2月是屬於冬季,平均氣溫在15~20∘C之間,北部及東北部氣溫較低,1月份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月份,平均為10~15∘C,最低氣溫平地為零下0.6∘C,山區的玉山為零下18∘C,所以台灣的冬天再怎麼冷,都在禽流感病毒的生存範圍內,此時又逢大陸候鳥南遷到台灣的季節,所以要特別加強防疫觀念及防疫工作。

預防方法為:

1.避免近距離賞鳥或觸摸鳥禽

2.施打流感疫苗外,要勤洗手保持清潔

3.避免到禽流感發生地旅遊或觀光

4.勿生食野味禽類及其製品(蛋類)

5.多運動,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氣象與美容

一、人類可能來自海洋

人類生活不能離開水。因為在地球的演化史中,地球原本是個大水球,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是從水中誕生的,所以現在陸地上的動物大多是從水中走上陸地的─其中包括人類。因此人類很多特性與水中的哺乳類很相似的。如:

1、人類的鼻子朝下,而不朝上,這樣在水中活動時,如游泳、潛水時,水才不會進入鼻腔。

2、人類需要碘和脂肪酸,這是人類大腦發育和生長的重要營養,這些養分在陸地上的食物是很少見的,但是在海洋中的魚類、貝類和海帶中卻很多。

3、人類的皮膚組織有許多皮脂腺,它可以分泌一種油脂液體,叫做皮脂。它能滋潤我們的頭髮,並促進皮膚的油滑,避免人類在水中活動時很快的失溫,人猿就幾乎沒有這種皮脂腺組織。

4、人類的身體光滑,體毛很少:體毛除了寒帶動物用來禦寒外,有防止擦傷,減少昆蟲叮咬等功能。但無論是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區人猿類的動物,身上都長滿了體毛,以氣溫的分布而言,至少在熱帶地區的人類,體毛應該很多,以便禦寒,不應該消失或退化。

5、電視新聞曾經報導,上海醫學界嘗試孕婦在水中分娩,最初擔心嬰兒會溺水,可是事後卻發現初生嬰兒非常適應水中出生的環境,並且很快的學會游水。這也顯示人類的祖先可能來自水中而非陸地。

6、人類體內百分之七十是水份,可以三天不吃飯,但不可以三天不喝水,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我們人類的演化是由陸生的人猿進化而來的,從未產生過懷疑。但由以上六點推論,改變一下你的觀念和想法人類可能來自海洋。

二、氣象影響人類的長相

地球上生命的類型及分布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在人類發展史中,它與氣候變化及差異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包括人的長相、思想、行為、生活習慣、建築…等,所以人類也美化了這個地球。

1、在數千年前,在交通不發達的古早時代,人類的分布在近赤道低緯度地區,皮膚較黑─黑人。頭髮黑鬈曲呈螺旋狀,額部前突,嘴唇很厚而外翻,鼻樑低平而短,鬍子不多、體毛很少,牙齒很白。因為此地區日照射多又強,為了抵抗紫外線,製造黑色素速度快,因而形成較黑的膚色。

2、中緯度地區,因日照射比赤道地區少,強度也弱了些,黑色素含量中等,以顆粒形狀均勻分布,因此在中緯度地區的人類膚色呈黃色─黃種人。高緯度地區因日照射更少,太陽強度也弱,製造黑色素的速度慢,數量也少,且呈液態分布,所以住在此區域的人類以白色皮膚為主─白種人。由於現代交通發達,人們南來北往非常方便。所以在赤道地區有白種人,在極地有黑種人。

3、在高緯度地區的國家裡常有黑人居住,他們的皮膚並未因日照減少而逐漸變白。低緯度地區現也常見白皮膚的人居住,他們也沒有因日照增加而變黑。人類的皮膚顏色,是數千年來遺傳基因所造成,不會因短時間氣候所左右。所以研究人類起源的科學家,應該重新思考,人類是否可能是海洋中某種動物演化而來的?

4、高山居民:因空氣稀薄,呼吸功能達,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比平地居民大,因此胸部突出。

三、氣象與美容

1、人為什麼有皺紋:

長時間受氣溫(高溫、低溫)、陽光(日照─乾濕)和風的影響下,造成皮膚自然鬆馳、乾燥、雀斑…等現象所致,如夏天氣溫高,紫外線指數偏高,有雀斑的人,顏色會更明顯且範圍會增加。冬季乾燥,氣溫偏低,皮膚及嘴唇容易龜裂粗糙。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流失而逐漸矮化,也是出現皺紋的原因之一。

2、氣象與護膚:皮膚、臉部與嘴唇

(1)夏天護膚:

(A) 夏天氣溫高,紫外線指數偏高,戴太陽眼鏡、帽子

是不可缺。顏色太深影響視線且傷害眼睛,最好選

擇透視度好、顏色較淡,其中以綠色較佳。

(B) 穿著長袖透氣衣服或撐傘,長袖衣服及陽傘可減少

陽光直線照射,防制高紫外線對人體皮膚的傷害及

皮膚病變的產生。

(2)秋冬季護膚:

秋冬之季東北風增強,天氣乾燥,氣溫低,血管收縮,體內循環受到阻撓,皮膚表面吸收水份亦相對減少,所以這段時期皮膚乾燥,容易乾裂發癢,冬季癢皮膚病是這個季節的好發期,所以秋冬之季要多喝水,塗些油脂的保養品是保護皮膚的主要方法,當然適當的運動來增加血液循環、刺激皮膚吸收水份也是護膚不錯方法,運動時每日最佳時間為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因為是一天當中空氣最新鮮,最乾淨。

(3)皮膚的保護:

(A)氣象與護膚:

天氣好,紫外線強,尤其夏天到海邊去玩最為明顯,最好的方法當然是防範於未然,先塗防晒油,但如果發現皮膚已呈古銅色或紅色時,表示已晒傷了,請立即進行冰敷,直到皮膚不在紅腫疼痛為止,同時塗抹保濕霜且及時補充水分。

秋冬季天氣乾燥,氣溫低,皮膚的水分含量減少,要常洗澡,清除身上的污垢外,並使用保濕的化粧水是保養的重點,千萬別使用含酒精成份的化粧水,還要注意飲食調養,宜多喝水、豆漿、牛奶,多吃芝麻、銀耳…等防燥滋陽的食物。

(B)氣象與護臉:因為臉頰是整個身體部位常年外露,飽經風吹雨打,臉部的保持維護,甚為重要,要常保持臉部的清潔,只要臉部接觸不清潔的空氣,一定要澈底缷粧洗臉,原則是洗臉時,不要太過用力按摩,且要使用冷、熱水交替使用,由下向上順著血液流動方向沖洗,由於地心引力是將人的皮膚往下拉,若洗臉時也從上往下冼,則更易使臉部鬆馳並產生皺紋。

(C)氣象與護唇:秋冬之季,很多人嘴唇發乾脫皮,嘴角裂紋出血,嚴重者疼痛得連說話和吃東西都受影響,對唇部的保養一向都不太重視,尤其是男性。

嘴唇有一圈紅潤的區域,因含有許多毛細血管,故呈現紅色,它的構造與口腔粘膜相同,嘴唇上沒有汗腺和唾液腺,它的潤濕全靠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皮脂腺來維持。

當嘴唇發乾時,人最方便最習慣的方法是用舌頭去舔來滋潤乾裂的嘴唇,此時你會發現越舔越乾,越乾就越舔,反而乾得更快。因為我們的口水裡,含有二種成分,一是叫淀粉酶,另一種叫做麥芽糖酶,因為這二種元素本來是用來幫助消化的,現在放在嘴唇上,無疑是在消化嘴唇皮膚,進而引發嘴角發炎。類似濕疹的後果,而這種濕疹不是濕的,而是乾的,會使嘴角的皮膚變得更為粗糙。

另外常用舌頭舔嘴唇非常不雅觀,而且在人多時也很不禮貎的。秋冬之季,嘴唇乾裂時最好的護唇方法,就是使用護唇膏,阻止嘴唇皮膚水份的蒸發,如果脫皮嚴重,在塗上護唇膏後,貼上保鮮膜再用熱毛巾輕揉,讓唇部充分吸收水分和油分,並用手指輕輕按摩,這樣原乾燥的嘴皮可以脫掉,嘴唇也因此獲得充分的血液循環,恢復原來的紅潤。

3、氣象與護髮:

秋冬之季氣溫逐漸下降,頭皮毛細血管的收縮,供應頭部毛髮的營養相對減少或不足,所以在秋之季頭髮生長速度減緩,甚至較容易脫落。最好的護髮方法要勤梳頭,並做頭皮按摩,增加頭頂皮膚的血液循環。其次是要勤洗頭讓頭髮經常保持清潔外,並可獲得適當的水分滋潤。經常運動盡量減少染髮、燙髮次數,也是保護頭髮的不二法門。

有些人的頭髮容易分岔,其實這種現象是與天氣有密切的關係。秋冬之季,室外的乾冷寒風及室內的乾熱暖氣。冷、暖變化且又乾燥的空氣容易使頭髮受傷而分岔。夏天的太陽強烈照射下,頭髮也容易分岔。另在人為因素下造成頭髮分岔、斷裂的主要原因是燙髮和染髮,所以頭髮乾燥的人容易發生脫髮或頭髮分岔的現象。

所以在秋冬之季或天氣太乾燥時,要使用潤髮油外,最好的方法常戴帽子,以保持頭髮的濕潤。洗髮後,濕頭髮也容易斷裂,所以不要用頭刷去刷濕頭髮,最好使用梳子慢慢梳洗,同時按摩頭皮,可以減少脫髮之苦。

有些人習慣在睡覺前或上班前洗頭,此時最好把頭髮擦乾後,再睡覺或上班,否則容易感冒。下雨天或大霧時女性最好不要上美容院做頭髮,因為此時乾燥的頭髮會很快吸收空氣中的水氣,使頭髮變型囉!

四、結語:

天、人相應的養生之道:人體要隨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的變化相適應,力求做到「人與天調」。

氣象與釣魚

台灣四周環海,釣魚成了許多休閒活動一,有些人不論白天或黑夜、刮風或下雨,都會風雨無阻的去釣魚,因此每年到海邊釣魚的民眾受風狗浪的威脅會很大,如北部沿海的八斗子,就是秋冬季風狗浪發生的主要地區,年年都有釣客被它席捲而喪命。所以釣魚首先要注意安全,其次是要釣到魚,所以釣魚與天氣及季節變化有密切關係。

在春秋兩季是釣魚的旺季,因為天氣變暖,海水溫度回升,魚群會在暖水面或向陽處活動,有利於釣魚。初夏魚在產卵有利釣魚,但到盛夏水溫高,魚兒不易上鉤,秋天海水溫度逐漸下降,水溫上層涼但下層暖和,也有利釣魚。冬天水溫低,魚群進入較深的水域,且也進入冬眠期,所以不易上鉤。

海水溫度影響魚兒的活動,水溫在15-25度是魚類活動最適當的溫度,就好像人類在20-26度之間感覺最舒服的氣溫。魚兒取食能力強,交配產卵也在這個水溫中進行,是釣魚的最佳水溫。當水溫超過30度以上時,魚兒也會去防暑、食慾差,魚兒不易上鉤,當水溫下降到5度時,魚兒會躲到較高水溫的海域,此時魚兒在較深的水裡,也不易釣到魚,所以氣象局在94年11月1日起,開始提供台灣近海的海水溫度,對喜歡釣魚的朋友,是一個最好的資訊及禮物。為什麼在寒流來時,台灣中南部的養殖業者的魚兒會被凍死,主要原因是養殖業者魚溫的深度不到十公尺,太淺的緣故。

氣壓高低會影響釣魚的成績,高氣壓來時水中的含氧量較高,魚兒會感到舒服而貪食,這時容易上鉤,相反的,低氣壓到達時,水中的含養量減少,魚兒不會太愛覓食,當然也不容易上鉤,此時去釣魚成績一定很差,這種現象在養殖業者感受最為明顯,在氧氣不足時,魚就會亂動,使水混濁,甚至把頭露到水面上,呼吸空氣,此時最不利於釣魚。

釣魚是一件很有趣,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閒活動,選擇有利的天氣也會有不錯的成績。一般而言,晴天都是很好的釣魚天,陰雨天較不適合釣魚,而豪大雨過後,大量泥沙沖向近海,也不利於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