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處在亞熱帶,遇到下雪總覺得很稀奇,很幸運,三月初的三月雪更讓全台為賞雪而瘋狂。寒流帶來台灣罕見的雪景,也讓許多人賞完雪後上了醫院,為什 麼?因長了凍瘡,凍瘡是什麼?它主要在冬季氣溫突然下降時發生,潮濕及風速效應也是造成凍瘡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賞雪、玩雪時,要特別注意保暖及乾燥。
凍 瘡主要發生於暴露部位,如手指、腳趾、腳踝、耳朵、鼻子及臉部。通常暴露在寒冷氣溫(通常在冰點以上),约12到24小時後,患部出現浮腫性紅斑或紫斑。 剛開始可能沒有什麼症狀,當溫度回升時,會有又癢又灼熱的感覺。較嚴重的會有水泡或潰瘍產生,此時就會以疼痛表現。
除了玩賞雪景可能發生凍 瘡外,許多需要經常碰水的特殊行業,在寒流來襲之際,也要特別注意雙手的保暖。另有一種「凍瘡」是暴露在冰點以下發生的,通常症狀很嚴重,受傷害的組織深 及肌肉及骨骼,會造成未端部位的大水泡、發黑及自發性截肢,通常在攀登高山的人才會發生,台灣登喜瑪拉雅山聖母峯的登山客就因此鋸掉雙腳。
除 了急性偶發的凍瘡之外,也有慢性復發性凍瘡,多發生在中年婦女,冬天發作,夏天就消失。
凍瘡發生的原因是寒冷造成不正常的小動脈收縮及靜脈 擴張,使得一些毒性滲出液跑到組織中形成。所以預防上以保暖及促進未梢血液循環為重點,要穿暖和的衣服,四肢末端要戴手套及厚襪子。另外,保持四肢的運 動,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一般而言,凍瘡發生後,輕微的通常保暖及休息就可以自癒(手部約一周,腳部則要二至三周)。如果症狀較嚴重,有水 泡潰瘍或持續復發,還是建議找專科醫師診治。
美麗的雪景,是不是讓您蠢蠢欲動?賞雪時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千萬不要一時性起就赤手空拳玩起 雪來,以造成痛癢難耐的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