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 兩大震撼推測

八大工業國即將舉行高峰會,正當各界預測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將成峰會中最關鍵議題時,2份科學研究報告出爐,對全球暖化提出極為震撼的推測。

據法新社報導,由於全球暖化導玫喀拉哈里沙漠的沙丘移動,非洲南部未來可能成為另一個撒哈拉沙漠。過去數千年來,由安哥拉至南非北部這一片區域,多作為農業使用。但科學家利用沙丘動力學研究,綜合濕度、多少植被比例能夠留住沙子,將資料輸入電腦,再以預估的溫度增加、對雨量的可能影響等因素,進行推算,無論如何推算,結果都不是好消息。數十年內,高溫和低濕度就會開始破壞植被、侵蝕沙丘,使它們受到風力影響而移動。

另一篇報導則指出,由灰塵、煤、交通工具、火山灰等構成的「煙霧」,有阻絶陽光,使地表溫度免於升高的作用,然而一旦「煙霧」因防治空氣污染的努力,最終遭到移除,也將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馬克斯普蘭實驗室發現,若煙霧遭到移除,全球溫度在2100年之前將上升攝氏6度之多。

報告指出,這種氣溫升幅,對地球可能有毀滅性的影響。但他們也承認,目前尚無法預估對地球的真正影響。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時機

中醫認為身體運行與時令節氣有密切關係,夏至後「三伏天」將至,是治療氣喘病、過敏、肺部疾病的黃金時機。今年三伏天在7月15日、25日、8月15日。

中醫蔡文興醫師表示,「伏」是指陰氣受陽氣迫藏在地下,三伏天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和干支紀日配合決定「三伏天」一般是在夏至後第三及第四個「庚」日,以及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

中醫認為,「庚日」與肺在五行中都屬於「金」,因此治療肺部疾病最好的時機在庚日。「三伏天」灸不用火也不用艾,主要利用三伏天發熱的氣候,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敷貼上具辛溫、逐疾、走竄、通經及平喘作用的藥物更易疏通,達到驅散體內寒邪目的,因此又名「天灸」或「敷灸」。

適合在三伏天醫治的疾病有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易感兒等,中醫師強調,除了敷貼治療,患者仍要配合中西藥物或針灸治療,才能徹底改善過敏質。但有感冒、肺部感染、發燒、皮膚易過敏、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孕婦及一歲內嬰兒則不適合。

宇宙飛船撞慧星七月四日登場

「深度撞擊」號是美國太空總署在今年初成功發射的太空船,此次任務是要在7月4日當天,以10.2公理的宇宙速度撞擊坦普爾一號慧星,如果當天天氣狀況良好,民眾就有機會透過望遠鏡目睹撞擊艙在瞬間被高溫熔解蒸發所產生的「太空焰火」。這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天文事件,撞擊後相當於4.5噸TNT烈性炸藥的爆炸威力。

服裝氣候學

人為什麼要穿衣,主要是保暖,其次是美觀。

當人穿上衣服後,不管它的質料是棉、是紗、是綢緞,或是布…等,在衣服和我們之間就形成一個暖空氣層。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可以保持人體的熱量不會快速向外擴散,又由於衣服能吸汗和透氣的功能,於是在這一個小氣層內就形成舒適的小氣候學,可稱它為服裝氣候學。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適時,皮膚表面的平均溫度為33度,衣服內層與皮膚之間的空氣溫度約在32度,相對濕度約為50%,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氣越多,保暖性越好。當氣溫下降時,必須添加衣服,以維持身體最舒適的狀態。

當外界氣溫與身體裸露部份溫差在15.6-17度時,需加一件襯衫,此時襯衫表面溫度與外界氣溫差約在12度,此時若再加一件背心,溫差約在10度,若再加一件外套,溫差只有6度,當衣服表面氣溫與外界溫差越小時,我們就會感到舒服。

電廠的氧化氮夏季污染更嚴重

由發電廠所排放出來的氧化氮所造成的污染,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有差異,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裡,所導致的死亡率會是冬季的三倍,台電才在本月起實施夏季用電價格,就是希望能減少大家的用電量,否則一般發電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營運,想要在某段時間不營運,那是不可能的。

人與生態環境

(文/氣象將軍俞川心)行政院長在高雄市長任期內將臭氣沖天的愛河整治清澈見底,魚蝦又在此活躍並成為高雄市的觀光景點。

全球氣溫普遍在上升,溫室效應是全球暖化的元兇,全球工業國家在長達七年多的時間來協商溫室效應,及廢氣的排放量,卻只有141個國家簽署「京都議定書」,結果,消耗能源佔全球第一名的美國,以經濟負擔重大為由拒簽,而第二名的中國以被列為開發中國家為由不在規範架構內。

美國總統對他的人民承諾,要讓美國兒童能安全享用地球上的水、空氣和資源,為達到這目的可不惜使用任何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

美國的資源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但仍然要從中東進口石油,從發展中國家中國進口紡織品,從日漸縮小的亞馬遜雨林地區進口木材。美國人的物質消費是一般發展中國家的30倍,不到全球百分之五的人口,卻消耗著世界百分之三十的能源,然而他們仍然將自己的資源深深的埋藏在美國的地底下不用,這樣的國家那有資格向別的國家提環保要求。

同樣的,日本是一個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六十五的國家,卻要從覆蓋率只有百分之十三的中國進口免洗筷。羊絨是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但產絨的黃洋卻喜歡啃食草根,放養黃羊於西北大草原上去啃食青青的大草原,讓近幾年沙塵暴的發生越來越頻繁,並也影響到台灣。

中國稱他們地大物博,其實是地大物「薄」,因為草地退化現象未能遏制,水土流失、沙漠化嚴重,造成罕見的洪水、暴雨、乾旱和沙塵暴等災害日益嚴重。重要水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和長江,主要是受工業廢水和大量使用農藥。

由於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氣候變化異常,也影響到台灣的天氣,雨水線向北移,雨量集中在北台灣局部性豪大雨的機會增加,氣溫年年破記錄,春耕農作物受害嚴重。雖然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但努力的遵守協議書的規定,控制並減少空氣污染的排放量,而在環保上存在一種非常可悲的現象,讓擁有的更擁有,沒有的更沒有。

如果發展中的國家要防治污染,達到發展國家的標準,所花費的錢至少要達到其GDP的百分之五,這也意味著他們的經濟成長和環境投資是相互抵消的。

為什麼南極有企鵝而北極沒有

台北市動物園引進企鵝寶寶後風光一時,還為寶寶命名舉辦票選活動,不過我的想法不在這,而是要問:一、這些南極圈看過冰天雪地生活的企鵝到了溫度可達35度以上的台北能活嗎?二、為何北極有企鵝北極沒有?這兩個問題我相信也是許多人要問的問題。

事實上,很久以前,年代已無法查證,北極地區曾經生存一種人稱「北極大企鵝」,身高60cm,頭部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它們生活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流地區,以及北極各島嶼上,最多時數量曾經有數百萬之多。

大約在1000年前,北歐海盜發現了這種大企鵝便大肆捕殺,尤其是在十六世紀以後,北極探險熱與此大企鵝,自然成為這些探險家、航海家及當地原住民捕殺的對象,長期間的狂捕濫殺而導致北極的大企鵝滅種。

而生活在南極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根據科學家研究南半球的南極企鵝不到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南極企鵝過不了赤道附近的暖海域,它們只能生活在南極的冰雪融化及冰天雪地的酷冷水域裡,至於移民到台北市動物園的南極企鵝只有每天生活在低於20度的冷氣房中,夏天更要加冰塊才能生活下去。未來這些新企鵝將會逐漸改變它體內的組織結構,如脂肪少一些…等,才能愉快的生活下去。

世界氣候之最 美南達科他洲兩分鐘內氣溫變化49°C

1.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極洲,年平均氣溫在-25°C以下,前蘇聯南極東方科學考察站曾測得極端最低氣溫為-89.5°C。

2.世界上最熱的地方是非洲埃塞俄比亞的馬薩瓦,年平均氣溫30.2°C,一月平均氣溫是26°C,七月平均氣溫是35°C左右。

3.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索馬里。

4.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奇,年平均降雨量達1270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多達22990.1毫米。

5.世界上一日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出現在非洲的汪尼留島上,日降水量為1870毫米,出現在1952年3月16日。

6.世界上年雨日數最多最多的地方是在南美洲智利的亞菲利亞斯,年均325天。

7.世界上最乾旱的地方是南美洲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那裡從16世紀至今已有400多年沒下一滴雨。

8.世界上陽光最充足的地方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每年太陽露臉的日子達97%,9.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彼得斯堡從1967年2月到1969年3月(連續兩年多)太陽每天照耀。

10.世界上氣溫變化最最劇烈的地方是美國南達科他洲的斯比爾菲什,那裡曾經在兩分鐘內,氣溫從-4°C猛升到45°C,人們一下子度過了幾個季節。

11.世界上霧日最多的是我國的峨眉山,平均一年有323.4天。

俗稱西北雨的雷陣雨

轟隆雷響,倏地一場大雨想躲都躲不及,滿身水滴頓時淋成了落湯雞…,這就是夏季雷陣雨的最佳寫照。夏季雷陣雨也是台灣西半部地區特有的天氣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在這個季節,台灣以西南氣流為主,碰到南北走向的中央山脈,又受向風面的影響再加上午後增溫,對流旺盛,往往在中央山脈的西側產生對流雲,氣溫繼續上升,就會有雷雨發生。夏天的雷陣雨絕大部份是在午後生成、發展、消散,與鋒面雷雨特性完全不同。一般稱它為午後雷雨,俗稱「西北雨 」。西北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下雨的雨滴很大,下雨時間約一至二小時,雨量可達每小時二十至七十公釐不等,因為雨來得太快、太猛,雖每小時只有三十公釐的雨量,往往也會造成都會區短暫的淹水,因為現今都會區的下水道排水量在設計時若沒有考量每小時的最大降雨量,往往容易發生排水不良情形。

有一首童謠「 西北雨」,歌詞是「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欲娶某,鮕鮐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日頭暗找無路,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這首有趣的童謠就是描寫在大雨中,鯽仔魚的迎親隊伍浩浩蕩蕩的往女方家裡,隊伍中包括有媒人婆、提燈的人,還有打鼓的鮕鮐和扛新娘轎子的挑夫,他們一定是由魚類、昆蟲所裝扮而成的,這首歌讓我們的想像力都飛舞起來了,也將西北雨的特性描述的淋漓盡致

台灣西半部雷陣雨的發生從最北的基隆到最南的屏東,依各個地區每日增溫的速度及當地空氣柱的穩定度不同,發生的時間也有差異。屏東有 「 下班雨」之稱,表示屏東的午後雷陣雨大多時間在午後開始發展,成長到下午五點鐘,地面氣溫開始下降,雷雨也發展到成熟階段,往往就在各機關下班學校放學時開始下雨。午後雷雨還有一特性,下雨時間會逐漸提前或落後,有此現象發生時就表示該地午後雷雨有結束的趨勢。台灣的東半部地區少有午後雷雨,主要因西南氣流越過中央山脈後,氣流下沈,有增溫現象,雲層只會消散,不容易發展,故少有午後雷雨發生。相反的卻常有焚風現象出現,尤其在台東、大武之間。

雷雨除帶來大雨外,還伴隨有閃電及電擊,是夏天對民眾最大的危害,每年都有遭雷電擊中的案例發生。民國九十年(2001年)九月二十六日下午約二點左右,台北縣樹林鎮興益實業公司老闆許俊政在桃園縣龍潭鄉藍鷹高爾夫球場揮桿時,突遭電擊當場死亡,全場球友均驚駭莫名。同日龍潭三角林兄弟棒球場亦遭電擊起火。龍潭工業區工二路七十巷二十四弄六號民宅亦遭雷擊,電表箱起火,整排住戶電力中斷。以上真是印證了「天雷勾動地火」的危險性。

雷擊、閃電傷人不僅是單獨事件,也曾經有群體深受其害。民國九十年(2001年)七月政治作戰學校學生到左營海軍陸戰隊受訓,遇到雷雨,當受訓人經過大樹時突遭雷擊,雷電傳導到地面反擊到受訓學生,造成有一、二十人昏倒,其中最嚴重者是蘇勳錄同學,送醫急救後雖撿回一條命,但是現在身體背後和右手掌都有留下燒焦的痕跡。台灣西半部地區夏季午後雷雨頻繁,每年都有遭雷擊中的案例,有三分之一的死亡率,但那百分之七十五的倖存者通常會出現神經症狀,聽力平衡問題。所以在雷雨中從事戶外活動諸如農事、登山健行、露營、釣魚、高爾夫球運動…等都是可能被雷擊中的高危險群,更應多加留意,注意相關天氣動態。

雷電簡單的說吧,就是打雷啊!它是一種自然的放電現象,但是古代人們不知道成因,所以對它充滿恐懼,讓「雷公、電母」成為人們敬畏的神靈,威力無比,誰若不信就可能會遭「天打雷劈 」。但是現代的文明卻讓我們知道,雷電的電壓可達十萬至一百萬伏特,從雲端傳到地表時間只要0.1~0.00.1秒,瞬間溫度更可高達攝氏一萬八千度以上,諺語「 活樹剝皮」、「枯木焚身」就是証明它瞬間高溫的存在。因閃電的高溫將樹皮裡的水氣最短時間內氣化膨脹,因而樹皮爆破枯死,枯木又再瞬間高溫下燃燒。阿里山神木就是活樹先被剝皮後枯死,又在枯木焚身下倒塌,至今仍留置在阿里山小火車鐵道旁供人觀賞,並見證雷電強大的力量。

其實真正殺害人畜又可能引發森林大火的並不是雷聲(雷公 ),而是閃電(雷母 )。雷聲和閃電都是雲中電荷發生作用而發生,雷雨雲中氣流上下振動非常劇烈,小水滴由上升氣流帶到雲頂成為正電,較大水滴留在雲低處而成為負電,當雷雨雲中的正負電場之間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相碰撞發出火花,我們稱此種火花為閃電。閃電只發生在一條很狹窄的通道上,而它的溫度極高,這樣通過大氣層時,會使其周遭的空氣快速加熱澎脹而產生爆炸就成為雷聲了。雷聲和閃電幾乎是同時發生,因為光速快,每秒可跑三十萬公里,約地球的七圈半,但聲音速度每秒僅三五0公尺,所以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然後才聽到雷聲,雷聲遇到地面山脈、高樓…等建築物或高空雲層都會產生回聲,所以有時感覺到雷聲隆隆不絕於耳。

在空曠地區,一旦發生雷雨時,要盡量遠離鐵塔、高樹,也不要在曠野停留,而在家中的民眾在雷電發生時,也不要使用電話、手機,曾經有人因電流自電話線傳入聽筒,導致耳膜破裂。另外在地下水出口特別潮濕的地方和大樓金屬管集中交會的地方也容易被電擊中。

雷電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危害,但大自然又不能沒有雷電,如果沒有雷電人類將失去一位勤奮的清潔工,空氣將更骯髒,因為雷電所產生的高溫可殺死大氣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細茵和微生物,使雷雨過後的空氣變得更新鮮。另又當雷雨發生時,空氣中的氧氣會被激發變成臭氧,可彌補臭氧層的破洞,使地球表面免遭紫外線過量照射的危害。這也是雷雨對人類有利的一面,所以我們應該以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大自然的奧妙。

颱風離開後民眾應注意事項:

若有災害損失,事後應通知里鄰長、警察派出所或鄉鎮公所,以為災害檢討之統計,並作防災之改進參考。

避免至山區或海邊活動,以防坍方落石或海浪所造成之災害。

颱風過後,易有傳染病流行,如痢疾、霍亂等。民眾應在颱風過後,立即整理環境、清除污物、噴灑消毒藥品,發現有傳染病立即逕往衛生機關隔離醫治,以防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