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富最討厭戰爭,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通則!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財富迅速地逃離中國,相對於西方世界的工業革命,中國經濟一落千丈。一百多年後,直到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南巡後,巨獅才睡醒,過去二十六年,中國以每年平均九%的經濟成長率加速前進,現在的GDP雖然只占全世界不到四%,不過卻是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大力支持中國應改採浮動匯率、人民幣走向升值之路的胡祖六估計,中國目前以美元匯率計算GDP,但這是因為人民幣幣值低估(編按:一九七八年人民幣與美元約是一比一,如今卻是八.三元人民幣換一美元),如果依照購買力平價理論(PPP)計算,中國占全球的GDP應該達到六%,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超越日本。如果中國生產力提高,加上人民幣升值,到二○五○年,中國成為最大的經濟體「完全可能、指日可待」。
過去十多年,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吸引外國投資,增加貿易並解決失業問題,現在,全世界有一半的成衣來自中國、三分之一的手機在中國製造,美國最大的零售業者沃爾瑪(Wal-Mart)每年從中國進口一百億美元的產品,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客戶。各式各樣標示著「中國價」(China
price,意指低廉的價格)、「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產品,銷往全球和世界接軌。
中國和世界接軌的路上,香港身居貿易和金融要津,拜中國之賜,貿易額扶搖直上,彈丸之地卻成第十一大貿易國,而香港開放自由的金融制度,完善的證券監理系統,除了作為中國企業對外籌資重要的渠道,也是外國資金投資中國最重要的窗口。最近二年,中國股市積弱不振,但香港股市無論是IPO(首次上市籌資)或是成交量,都快速成長,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展現了香港的金融管理價值。
香港是中國對外籌資的渠道,台商則是貫穿沿海經濟的重要血脈,五十萬在中國扎根的台商,在此複製七○年代台灣第一次經濟奇蹟,把貿易、製造、科技及現代化的全球運籌經驗,一古腦地灌溉在中國土地,也讓中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國。依民間估計,台商在中國投資金額高達二千億美元,只不過,大部分台商的經濟實力,都因為種種政策箝制,消失在統計數字上。
去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三大貿易國,貿易總額高達一.一兆美元,僅次於美國和德國。中國目前的貿易順差、源源不絕的外資,以及外匯存底不斷增加,已僅次於日本,似乎又回到一八四○年那段白銀源源流入中國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