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莉蓮是位單親媽媽,育有兩名子女。她已經吸煙十五年,但自認煙癮不大,只是白天吸幾口,晚上抽個十支、八支而已。
問她看見香煙包裝上印有「吸煙危害健康」等字眼,是否會心生警惕,她說會,而且會因此減少吸煙。
她恐怕欠缺了點自知之明。
馬丁‧林德斯特倫 (Martin Lindstrom) 在《購物者生物學》 (buy.ology) 一書中談到瑪莉蓮的例子,說他利用核磁共振法 (MRI) 檢視瑪莉蓮的腦部反應,發現的卻是另一回事。
研究中的受訪者都是吸煙人士。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吸煙者看見「吸煙危害健康」之類的文字或圖像時,不管警告把死亡、心臟病等描繪得多麼恐怖、駭人,他們的 腦部不但沒有抑制吸煙的反應,吸煙的慾望反而會加強。
林德斯特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所有反吸煙運動都是徒勞無功的。吸煙者其實多數都知道香煙含尼古丁,會使人上癮;也清楚知道,香煙燃燒時產生的煙霧和焦油 有害健康,甚至可能致癌,特別是口腔癌和肺癌。為什麼他們卻「視死如歸」,繼續吸煙呢?
原來,人體內的多巴胺和腦部歡樂系統息息相關。煙、酒及一些藥物能令腦部多巴胺濃度上升,使人產生飄飄然的感覺,因此而上癮。吸煙者點燃香煙後吸第一口的 神情,就是「上癮」的最生動表現。但是煙、酒等的效力消退後,多巴胺濃度會下降至正常,甚至低於正常水平,於是就會感到難受,會不斷想吸煙、喝酒等,慢慢 成癮。簡言之,成癮是生理或心理上沉溺於某一種事物,難以自拔。
許多人生活無聊或失意,為求慰藉,做不該做的事麻醉自己,從中得到快感,久而久之,不覺沉溺。這就是吸煙者明知吸煙有害,仍然照吸的緣故。在無聊或失意所 產生的焦慮中,他們無法自我解脫。
所以戒煙方法多數治標不治本。只要吸煙者的焦慮仍在,就根本沒法完全戒掉煙癮。要戒煙,宜從消除焦慮着手。
研究顯示,瑜伽和冥想有助吸煙者培養較積極的人生觀。一、兩小時的鬆弛,可以安定情緒,也可以增強意志力,消除焦慮。焦慮消除了,煙癮也會減 輕。 ( 方向 撰 )
【讀者文摘2009年10月號】